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与监测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张涛 高亚男
1七台河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辐射监督站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154600 2黑龙江省七台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154600
摘要:水环境监测技术是保障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平衡的核心手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监测方法已难以满足精准化需求。现代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与数据可靠性。基于此,以下对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与监测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监测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引言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而监测技术的革新为污染防控提供了新路径。高光谱成像、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污染物溯源与动态预警的突破。因此,构建覆盖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1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特点
水环境监测技术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精准性和技术依赖性等特点。其综合性体现在监测对象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维度指标,需通过多参数协同分析评估水质状况;动态性表现为水体污染具有时空变化特征,需借助连续监测或高频采样捕捉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如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突发污染事件。精准性要求监测数据具备高灵敏度和低误差,现代技术如质谱分析、分子生物检测等可将污染物检出限降至痕量水平,同时依托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现场质控措施减少人为干扰。技术依赖性则突出表现为监测手段与仪器设备的紧密关联,从传统理化分析到遥感反演、光谱成像及人工智能预测,技术进步直接决定监测能力的边界。水环境监测需兼顾标准化与适应性,既要遵循国际通用方法确保数据可比性,又需针对特定水体(如黑臭河道或近海区域)定制技术方案。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监测网络正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的一体化,但技术复杂度提升也带来运维成本增加和专业人才需求等挑战。
2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2.1光学监测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及高光谱遥感等方法。吸收光谱法利用特定波长下污染物的吸光度进行定量,适用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势。荧光光谱法则通过激发态分子发射的荧光信号分析有机物,尤其对多环芳烃、石油类污染物灵敏度高,可实现原位快速检测。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提供污染物“指纹”信息,适用于复杂基质中微量污染物的定性分析,但易受水体浊度干扰。高光谱遥感技术结合成像与光谱分析,可大范围监测水体叶绿素、悬浮物等指标,适用于湖泊、海洋等开放水域的长期动态观测。光学监测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环境干扰(如浊度、色度)的消除,需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提高信噪比。
2.2电化学监测技术
电化学监测技术通过测量污染物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信号实现定量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响应快和便携性强的特点。常见方法包括伏安法、电位分析法及电导率检测等。伏安法(如差分脉冲伏安法)通过扫描电压获取电流-电位曲线,适用于重金属(铅、镉等)和有机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检测限可达ppb级。电位分析法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如pH电极、氨氮电极)直接测定特定离子浓度,操作简单但易受共存离子干扰。电导率检测则通过溶液导电性变化反映总溶解性污染物水平,常用于工业废水快速筛查。电化学技术的优势在于设备小型化,适合现场监测,但电极易污染,需定期维护和校准。近年来的研究聚焦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如石墨烯、金纳米粒子)以提高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结合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数据采集。
2.3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污染物的响应评估水质状况,具有直观、综合反映生态毒性的特点。该技术涵盖生物指示物种法、生物传感器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生物指示物种法通过观测敏感生物(如藻类、底栖动物)的丰度或行为变化判断污染程度,例如硅藻指数用于河流健康评价,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反映长期污染效应。生物传感器则利用酶、细胞或DNA作为识别元件,将污染物作用转化为可测信号,如发光细菌毒性测试可快速评估废水综合毒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分析微生物基因表达或代谢功能揭示污染物作用机制,适用于新兴污染物(抗生素、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生物监测的优势在于提供生态相关性信息,弥补理化监测的不足,但存在响应时间长、定量精度较低等局限。当前研究重点包括开发转基因生物传感器、结合人工智能优化生物标志物筛选,以及建立生物与理化监测的协同评价体系,以提升监测的预警能力和生态适用性。
3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要点
3.1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标准制定需覆盖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全流程,明确技术方法、仪器性能要求及操作规范。采样标准应规定点位布设原则、采样频率、容器材质及保存条件,避免样品交叉污染或变质。分析方法标准需依据污染物特性选择国际通用方法(如EPA、ISO标准),并针对特殊水体(如高盐度、高浊度)制定适应性方案。仪器校准标准要求定期验证检测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标准体系需动态更新,纳入新兴污染物监测技术,并考虑区域差异,如针对工业密集区与生态保护区制定差异化限值。标准执行过程中,需通过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手段评估机构合规性,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标准落地。
3.2监测过程质量监督
监测过程的质量监督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需贯穿采样、运输、实验室分析及报告生成全链条。采样阶段需实施现场空白样、平行样采集,以评估环境干扰与操作误差;运输过程中需监控温度、避光等条件,防止样品性质改变。实验室分析阶段应引入质控样(如标准参考物质)、加标回收实验,验证方法的准确性与重现性。对于自动化监测设备,需定期开展零点漂移、跨度漂移测试,并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追踪设备状态。人员操作规范性同样重要,需通过盲样考核、操作录像抽查等方式杜绝人为失误。监督机制需结合信息化手段,如利用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质控数据,实现异常值自动预警。
3.3数据质量审核机制
数据质量审核是水环境监测的最后防线,需通过多级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合理性。初级审核由监测人员完成,检查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如单位统一、有效数字保留及异常值标注;二级审核由技术负责人进行,通过逻辑分析(如时空变化规律)判断数据合理性,例如同一点位pH值突变的可能原因。对于争议数据,需结合历史数据、周边点位信息或复测结果进行综合研判。审核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数据链的闭合性,如采样记录、分析原始数据与报告结果的匹配度。应建立数据溯源机制,确保任何修改均有记录可查。对于大规模监测网络,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审核,如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异常模式或预测缺失数据。审核结果需形成明确的验收标准,不合格数据应予以剔除或标注不确定度。
结束语
水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严格的质量控制。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多源数据与智能算法,推动监测网络向实时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应强化国际标准对接与跨领域协作,完善从采样到分析的闭环管理。通过技术创新与质控并重,最终实现水环境监测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可持续性,为全球水资源安全贡献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孝益.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与监测质量控制要点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4):69-71.
[2]张强.水环境保护中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5,41(03):151-153.
[3]任晓晖,风英.水环境监测技术与监测质量控制要点[J].价值工程,2025,44(04):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