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场景化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

作者

史雯荻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1164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形成的原因,确立了场景服务基本架构搭建了服务平台,对空间环境、用户体验、社交媒介、数据设备四方面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场景化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方法,确保通过场景服务能够有效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服务优化

1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形成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用户到馆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智能信息终端的高速发展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建造者在设计一座图书馆时通常考虑的是图书馆内部构建是否合理、空间利用是否最大化,却往往忽视了图书馆使用者更为关注的空间氛围的体验感——图书馆场景服务的设计[1]。作为搭建物理空间和社交媒介的最佳入口,基于场景的服务模式能够适应移动环境带来的服务创新挑战,有效的提高用户到馆率。

2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基本架构及平台构建

2.1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基本架构

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基本构架由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技术、服务时间、服务设备这五部分组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以及进修人员,根据服务对象背景向用户推荐合适的信息资源。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服务技术和服务设备更加先进、多元,服务内容也从原有的图文拓展到音频、视频形式的多媒体资源,应用传感技术、定位技术对用户的使用设备进行数据处理,捕捉用户实时的兴趣,推荐基于用户感兴趣的资源。此外,服务时间也是基本构架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时间段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同。

2.2高校书馆场景服务的平台构建

2.2.1空间环境建设

作为场景服务的必备要素,空间实现了活动在场景中的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连接。高校图书馆场景化服务平台的搭建,需要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场景互融互通,形成开放、共享的全域场景。空间环境建设兼具真实性与虚拟化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营造出多维度的服务空间。舒适的阅读环境、具有“情怀”的特色馆藏展览、娱乐休闲场所、虚拟学术社交空间等,充分考虑了用户的服务需求。

2.2.2场景设计

场景化就是根据人、时间、地点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营造出的一种情景。简单来讲,就是在某种情景下,人的举动是什么,他会思考些什么。实现场景服务,必须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动机,做好场景设计工作。可以通过用户测验、用户数据分析以及情景监测等方式及时掌握用户心理,把握用户的诉求。

2.2.3场景适配

高校图书馆服务是建立在适应场景基础上的服务,侧重地在于通过对场景的分析,做好场景适配工作。场景适配需要理解某一场景下用户的行为,并且能够找到与用户行为匹配度高的信息及时传送给用户,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应当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

3高校图书馆场景服务的优化方式

3.1空间环境的优化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借阅室的改进方面需要注意控制噪音以及室内明亮度问题,例如窗户采用双层玻璃隔绝外界带来的噪音,图书馆室内安装隔音板,阅读室的灯选择节能护眼等。对于到馆自习的用户来讲,自习空间的布置和一般服务设施布置(如开水房,电源开关,自助复印点等)较为关注。近两年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到馆自习的群体日渐庞大,图书馆可以在开架借阅区周边设立独立或公共的研究室。研究室周边设立开水房、自主复印点,研究室内设置电源开关,为到馆自习人员创造了一个独立、便捷、无干扰的学习空间。同时,图书馆也需要适度采用功能性的标识和重视墙面的设计,提升读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

3.2用户体验的优化

在信息需求方面广大师生呈现差异性和个性化,他们希望能够高校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是重复相同的,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个人信息门户,及时获取用户所需的知识信息,通过进行筛选加工整理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包含所需内容之外的增值信息。此外,实体图书馆可以根据高校或当地特色内容进行布局通过把握用户的“情怀”心理设计活动的体验主题,使读者产生共鸣。例如,可以定期举办经典古籍阅读体验活动,以古籍内容布置场景,古籍图书作为展示阅读,通过播放古典音乐渲染主题气氛,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感受古籍魅力、接受古籍熏陶,增强读者体验效果的同时提升了文化信息素养,自然而然地激发了读者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度,增强了高校馆与读者的黏性。

3.3社交媒介的优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应当加强对文献传播方式的关注,提升纸质图书的借阅率以及数字资源的利用效果。信息本身的趣味性决定信息被关注度程度,单独靠纸质文献或互联网上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是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根据某一场景中用户检索的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制作分类导航,通过将相关文献内容转化成高度相连的知识片段以便更好地优化高校馆的社交媒介服务。此外,还可以将各学科中借阅率较高的图书中重点内容制作成音频、视频作品,发挥社交媒介优势的同时,也能通过感官调动起用户参与度,更好的了解学科内容。

3.4数据设备的优化

通过剖析高校图书馆用户心理,发现使用互联网检索各类型信息更具有诱惑性。图书馆应当将移动终端转换成对自身有利的方向,面对“手机控”“电脑控”这类人群,研发完善微信公众号、图书官网站,简化功能类型,便于用户清晰的找到检索入口,逐渐培养用户通过图书馆提供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图书馆引入的新技术、新设备可以更好的为用户创造便捷、舒适的信息检索环境。

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庞大群体,对于这类用户而言“好玩”、“新潮”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在,将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校图书馆通过装备让使用者感受和体验计算机模拟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到馆学习。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将有声阅读技术推广应用,在用户休闲娱乐的同时,放松双眼,用耳朵去聆听去“阅读”,陶冶文化情操,满足用在不同场景下对阅读的需求。

4结语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当代图书馆的价值在于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和作为信息知识的交流空间[3],而实现图书馆的价值都离不开场景服务。互联网时代,用户仅将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场景服务的建设,进而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与高校馆的黏合度,赢得用户的依赖与信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让高校馆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用户走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秦,郑宏,杨文建.基于图片诱导法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场景模型与研究设计构想[J].图书馆建设,2015(10):84-88.

[2]王红,张玉斌.场景策展: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常态.[J].新世纪图书馆,2017(06):26-28.

[3]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