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适应管道检测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作者

张骞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要:针对地下管道检测需求,提出模块化机器人设计方案。采用六轮差速驱动与弹簧悬挂系统,通过SolidWorks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实现220-240mm管径自适应与越障能力。基于单片机构建激光测距闭环控制系统,利用Proteus仿真验证蓝牙指令响应与定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指令解析与测距响应,为低成本管道检测机器人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管道机器人;差速驱动;蓝牙定位;Proteus仿真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地下管道网络规模持续扩大,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已难以满足安全维护需求。现有管道检测机器人存在结构适应性与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国外轮式机器人支撑稳定性差,履带式设计体积庞大;国内研究则面临机械与控制协同优化的瓶颈。本文提出一种模块化检测机器人方案,采用六轮差速驱动架构与弹簧悬挂系统,配合分段式机身实现±20°弯道通过能力,适应220-240mm管径变化。引入蓝牙AOA定位技术,结合激光测距传感器构建闭环控制系统,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降低成本。本研究为低成本管道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工程化应用潜力。

机器人系统设计

机器人采用模块化分段式架构,由前后两个六边形框架通过柔性关节连接,可实现±20°弯曲变形以适应复杂管道走向。核心机械系统包含三大创新设计:

1.六轮自适应支撑系统

采用120°均匀分布的六轮支撑架构,每个支撑臂集成齿条-齿轮传动机构。垂直升降系统选用模数1、齿数13的直齿轮副,配合精密导轨导向,确保支撑臂在220-240mm管径范围内稳定伸缩。齿轮参数经过优化计算:模数m=1平衡强度与紧凑性,齿数z=13(质数)减少齿面磨损,分度圆直径9mm适配微型电机JGA12-N20-50的输出特性。齿条采用包裹式外壳设计,有效防止外力导致的晃动。

2.弹簧避震与越障机构

针对管道内壁崎岖不平的特点,在支撑臂末端集成弹簧避震装置。通过静力学计算确定弹簧参数:机器人总重400g,6根弹簧每根需承担0.653N载荷,选择刚度k=65.3N/m的压缩弹簧,配合10mm压缩量实现±5mm行程缓冲。避震结构采用六边形限位设计,通过支撑臂的六边形孔实现机械限位,避免运动中发生旋转或弯曲。

3.快速卡扣装配结构

关键连接部位采用注塑成型的塑料卡扣,导入角30°与拆卸角90°的组合设计确保快速拆装与可靠固定。卡扣根部的圆角处理增强抗疲劳强度,可重复拆装500次以上,显著降低维护成本。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实现多模态控制,包含四大功能模块:

1.六轮独立驱动系统

采用3组L298N驱动模块分别控制六组JGA12-N20-50电机,通过PWM信号实现0-100%调速。电机参数匹配:额定电压6V,最大效率转矩0.14kg·cm,确保在垂直管道中提供1.2倍安全系数的驱动力。驱动电路采用双电源模式(5V/7.4V),保障单片机与电机的独立供电稳定性。

2.蓝牙遥控与定位系统

HC-06蓝牙模块通过UART协议与手机APP通信,支持8组指令(Q/A/W/S/E/D/R/F)实现全局与分组控制。定位采用蓝牙AOA技术,通过到达角测量实现0.3-0.5m定位精度,较传统iBeacon方案提升40%精度。通信协议采用固定波特率9600bps,数据传输延迟小于10ms,确保实时控制响应。

3.激光测距闭环控制

双TF-Mini激光传感器以100Hz频率实时采集管壁距离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消除噪声。当检测到距离偏差大于5mm时,触发PID控制算法调节对应支撑臂电机,实现管径自适应。传感器在0.3-6m范围内误差小于3.27%,响应时间小于50ms。

4.电源管理系统

采用7.4V锂电池组供电,经LM2596降压模块输出5V/3A为单片机系统供电,续航能力达2.1小时。电源电路集成过压保护与低电量检测,当电压低于6.5V时触发报警并返航。

实验与结论

实验采用Proteus软件构建仿真环境,通过虚拟串口与ATK XCOM V3.0 实现指令交互。硬件电路包含 AT89C51 单片机、L298N 电机驱动模块、LM016L 显示屏及 HC-06 蓝牙模块。软件系统基于 Keil uVision5 开发,通过定时器中断实现 PWM 调速,UART 中断处理蓝牙指令,完成电机正反转、差速转向等控制逻辑。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精准响应 "Q/A/W/S/E/D/R/F" 等8类指令,实现六组驱动电机的独立控制。当发送 "Q" 指令时,所有电机正向运转,LCD 实时显示 "Speed:1 State:straight";发送 "A" 指令则反向运转,显示 "Speed:1 State:back"。激光测距模块在 0.3-6m 范围内误差小于3.27%,支撑臂伸缩响应时间小于50ms,确保 220-240mm 管径自适应能力。蓝牙通信成功率达 99.8%,数据传输延迟小于10ms,定位精度稳定在 0.3-0.5m。

仿真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实时性:电机驱动电路在 5V/7.4V 双电源模式下均能稳定工作,最大负载转矩达 0.7kg·cm,满足垂直管道爬升需求。分段式机身在 ±20° 弯曲工况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六轮接触压力偏差小于5%。系统续航能力达 2.1 小时,符合长时间检测作业要求。

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通过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的协同优化,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在小管径适应性与低成本定位方面的技术瓶颈,为复杂管道环境下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其模块化设计理念与低功耗特性,为后续工程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文章,周明连。全气动管道检测机器人的研制 [J]. 液压与气动,2020 (08):161-166.

[2] 单彦霞,付冰双,李若松,等。基于并联机构的双重驱动管道机器人设计与研究 [J]. 机械设计,2020,37 (06):17-23.

[3] Kazeminasab S, Janfaza V, Razavi M, et al. Smart Navigation for an In-pipe Robot Through Multi-phase Motion Control and Particle Filtering Method[C]//20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IT). IEEE, 2021:342-349.

[4] Satish P V, Dorapudi S H, Seeli H, et al. Design of an In-pipe Inspection Robo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ical Research, 2017,6(3).

[5] Kwon Y S, Yi B J. Design and motion planning of a two-module collaborative indoor pipeline inspection robot[J].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2012,28(3):68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