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韦利香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中心小学 546300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还能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个大目标添砖加瓦。本文聚焦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针对该阶段学生面临的能力分化、数学焦虑等典型心理问题,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并且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构建高质量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教师培训、数学活动设计以及个性化指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加强教师培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懂得太浅,分不清课堂上简单的鼓励和真正系统的心理辅导有什么区别,并且部分数学教师没有仔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很容易就为了融合而融合,最后的教学设计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在培训教师时,不能光讲些理论,重点是让教师们真真切切地学到东西。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来给教师上课,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表现然后还要得结合实际案例,帮助教师怎么应付和疏导数学课堂上遇到学生情绪低落、焦虑或者和同学闹矛盾这些情况。培训过程中要模拟真实的教学环节,让教师们现场尝试怎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数学课里,比如在讲几何图形的时候,怎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其次教师在挖掘教材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时要紧密围绕教材,从每个单元、每个知识点里仔细挖掘。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其实也能让他们明白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部分,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还有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都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像购物、行程规划之类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规划能力。教师们也要多多交流,把自己挖掘到的好元素、好方法相互之间进行分享,拓宽挖掘的思路,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增强自信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能力分化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单一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因为经常受挫,而对数学产生“数学焦虑”。为此教师设计一些游戏化的探究活动、分层任务挑战,或者生活化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帮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可以打破学生“数学能力天生论”的固化思维,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数学自我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开展了一个游戏探究的活动,教师组织了“寻找身边的圆”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手机拍摄或手绘记录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课堂上分类展示并讨论“为什么这些物品要设计成圆形”,从车轮到井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圆的特性,这种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消除他们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教师还设计了“创意圆设计大赛”,学生们用圆形设计一个图案,比如一个圆形的花园或者一个由多个圆组成的抽象画。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创意,还能让他们在展示自己作品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并不是简单的分层教学,教师要做的是读懂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节奏为思维敏捷的学生准备能点燃求知欲的挑战题,让他们在攻克难题中获得成就感;给需要更多时间消化知识的孩子设计生活化的渐进式任务,让他们在“小步子成功”中重拾信心,避免学生产生“跟不上”的焦虑和“吃不饱”的浮躁。当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发现每个孩子的思维闪光点,用温暖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学习速度,数学课堂就能成为滋养自信的沃土,让不同天赋的学生都能舒展枝叶,按照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了一个趣味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水平。一些学生之前在购物折扣中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百分数,有的学生则还停留在分数的概念里徘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从他们最熟悉的“饮料果汁含量”入手。一瓶饮料里有30%的果汁,50%的果汁,教师让他们用100格方格纸直观地涂色来表示这些百分数,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数感。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设计了“商场促销方案比较”的任务:“商场里有两种促销方式:一种是打八折,另一种是满100减20。同学们请计算在不同消费金额下,哪种方案更划算。”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则让他们进行家庭支出占比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在基础任务中表现出色时,及时递上了“挑战卡”,邀请他尝试更高阶的问题。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成长喜悦,让他们在不断挑战中提升自己。

结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以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指导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浮躁情绪,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融合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东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5):119-122.

[2]苏雪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学苑教育,2024,(14):61-63.

[注:本文为2024年河池市校本研修专项课题市级课题(A类)“ 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hcsxbyx2024A08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