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李慧洋
鸡东县委党校,黑龙江 鸡西 158200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正面临传统要素红利消退与新发展动能接续不足的双重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与技术变革周期缩短的叠加效应使得县域产业转型压力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其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县域产业经济;赋能对策
0引言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数据要素驱动、知识资本增值和系统效率跃升,县域经济特有的空间集聚特征和产业梯度差异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培育必须遵循差异化发展规律。当前制约县域产业升级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供给端的不足,更在于传统要素配置机制与新质生产力要求间的制度性摩擦,主要表现为技术应用碎片化、要素流通阻滞和创新生态薄弱等症结。如何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保持县域产业特色的同时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1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也为县域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县域传统产业得以改造升级、焕发新生。这种创新驱动既能提升县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能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还将激发县域内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县域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优化县域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县域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资源配置也将更加合理高效,譬如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能得到更加精准的匹配和调度,降低资源浪费和闲置现象。新质生产力能促进县域内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这种资源配置的优化既能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县域企业和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在资源配置优化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将实现更加稳健、持续的增长。
2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2.1强化技术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提升县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必须重视新质生产力赋能,聚焦技术短板构建“数字技术+产业应用”的双向赋能创新体系为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针对县域产业普遍存在的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可建立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这一中心将作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的桥梁,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工具链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改造方案,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技术瓶颈并借助中心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实现精准突破[1]。在农产品加工、特色制造等传统县域优势产业中可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譬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实现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既定标准,还能实现质量的可控化以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政府可以实施“县域技术人才振兴计划”来弥补县域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比如联合当地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定向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技工队伍,他们将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地方政府可建立“产业数字化诊断”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县域产业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以精准识别其薄弱环节,此过程要求县域政府细致梳理现有产业链各环节,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量化评估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要素,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方案,重点培育那些具有技术承载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期间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盘点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精准匹配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兴产业,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能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等问题来确保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创新合作模式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深度参与县域企业的改制重组,这有助于科研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能为县域企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为科研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成果转化途径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2.3促进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和生态化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旨在促进二者高速增长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从而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来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2]。基于此地方政府要打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数字连接通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的无缝对接,这要求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率先垂范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够确保种植、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透明度与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鼓励上下游企业共享智能排产系统和协同研发平台,该模式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高效化还能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服务的灵活性与效率还需积极探索“技术模块化”服务模式,将智能检测、远程运维等先进技术封装为标准化服务单元,不同产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用来实现技术的快速部署与集成应用,以此降低县域内企业的技术门槛与成本,加速新质生产力的普及与推广为县域产业经济发展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2.4绿色发展引领,激发县域经济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地方政府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矩阵”充分挖掘和释放其内在潜能来推动县域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矩阵”的核心在于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尤其是清洁能源存储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其中清洁能源的高效存储技术如先进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为县域产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如有机废弃物发酵制肥、无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还可以实施“绿色智造认证计划”建立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环保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严格的认证标准引导县域内企业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生产工艺来增强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在无形中提升县域企业的品牌形象为县域经济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深度渗透正在重塑县域经济发展图景,这场变革既带来历史性机遇也伴随着转型阵痛,县域产业需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充分激发县域产业的内在潜能和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是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选择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参考文献:
[1]吴凌娇.“智改数转”赋能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4, 37,(8):64-68.
[2]朱亚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辨析与路径[J].冰雪运动, 2024, 46,(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