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卢花
南宁市武鸣区特殊教育学校 530199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类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学习,也会由于扰乱课堂秩序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基于此,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课堂并有效学习,就分析了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以此为教育工作者实施策略提供有价值依据。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
(一)生理方面因素
自闭症儿童存在一些生理问题,常见的有感觉统合失调,这类生理问题会影响儿童学习舒适度以及注意力,所以容易导致其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如自闭症儿童触觉或者听觉方面较为敏感,在上课时衣服摩擦产生的瘙痒感以及声音就会给儿童带来一定刺激,该情况下再加之课堂上教师讲解声和学生说话声就会产生无法忍受的情绪,进而做出尖叫、捂耳朵等行为。有些自闭症儿童对于特定的视觉刺激有着强烈反应,如课堂上太阳光照强烈或者灯光闪烁会让儿童身体产生一定不适,在不适感影响下也会做出捂眼睛、尖叫等行为。即使自闭症儿童不存在这些生理方面的问题,在由于疾病导致肚子痛或者恶心等不适时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向教师传达所以可能会通过扭动身体、地上打滚的方式引起他人关注。
(二)心理方面因素
自闭症儿童往往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那么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想法,但面对同学和教师时却不知道怎样进行互动和情感反馈,且症状严重的儿童也会回避与同学和教师的眼神接触。如果他们存在想被教师关注,希望自己班级中焦点的想法,就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动作或者发出一些声音,以此来引起同学和教师的关注。这种方式虽然能引起教师关注,但会给教师正常授课带来较大的困难。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与同伴交流上自闭症儿童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其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但他们不知道怎样发泄,所以会通过哭闹、摔东西的方式宣泄自己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心理问题有所改善时,长此以往就会行为问题行为,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保持较好秩序。
二、课程教育方面因素
教学活动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课堂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课程难度方面来看,自闭症会产生自己的情绪但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自我进行情绪调节,如果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难度较高,超过了儿童认知,那么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以此会产生挫败感。课堂教学时知识点具有关联性,当其中一个知识点无法理解时在后续学习中就会经常遇到困难,当自闭症儿童长期产生挫败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哭闹、破坏学习用品,通过这些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设置的课程难度较低,会让儿童认为学习没有新鲜感,会降低其学习动力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就可能出现玩手指、四处张望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打发课堂时间。
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一些院校采用的方案单一固定,主要是通过口头讲解方式传输知识点。一些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如果没有采用图文结合、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儿童参与兴趣,因此在他们发呆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就可能会做出突然发笑、胡乱说话等问题行为。此外,不同自闭症儿童情况不同,一些儿童擅长听觉学习,一些儿童擅长视觉学习,如果教学中没有根据儿童实际状况调整教学方式,会让儿童在课堂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刺激,因此容易让他们做出尖叫、扭动身体等不良行为。有些自闭症儿童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根据该类学生特点调整教学节奏,长时间发展下去就会让儿童产生吃力感和不适应性,因此他们就会通过问题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适[1]。
三、家庭方面因素
多数家长对自闭症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差异时,内心会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因此在生活中看到儿童的一些特殊行为就会产生烦躁情绪,甚至打骂儿童,这些行为会对儿童心理产生较大的创伤,在课堂上教师声音过大或者同学交流声过大就可能会产生应激心理进而表现出尖叫、摔东西的行为。其次,有些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时采用宽松的方式,跟随儿童意愿做事情,这种佳通教育方式会让儿童缺乏规则意识和行动约束,因此在课堂当有学生的语言或者教师讲解的内容不符合其心意时就可能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此外,有些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期望过高,期望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康复就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所以日常生活中会要求儿童做一些他们不想进行的活动。当家长长时间逼迫儿童去学习和社交,不仅无法改善其身体状况,也会让儿童产生焦虑情绪,以此会表现出逃避学习,在课堂上也就无法认真听教师讲解,而会发出尖叫或者座椅声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2]。
四、环境方面因素
自闭症儿童心思敏感,且多种因素都会对其行为产生刺激,如果教室的空间较小,而自闭症儿童恰好坐在角落的位置,该空间结构会让其产生压抑感,也有一些敏感的儿童会认为自己被孤立,所以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也会发出一些声音或者做出一些动作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改善其状况,教师通常会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同学嘲笑自闭症儿童或者不与自闭症儿童交流,会加重该类儿童的自卑心理,以此他们就会通过问题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愉快。此外,自闭症儿童需要鼓励,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耐心,经常对自闭症儿童给予批评,那么会让儿童产生难过心理,长时间发展下去也会对教师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些情绪时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尖叫、哭闹、打滚等行为。基于此,为了让自闭症儿童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并配合教师,教师应给予儿童较多的耐心并及时对其实施表扬[3]。
五、结语:
自闭症儿童生理和心理较为特殊,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会由于生理不适、心理不适、教学方法不合理、环境刺激等因素影响而出现问题行为。为了降低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来优化教学,以此让自闭症儿童能快速适应并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容高(Kuo Jungkao). 母亲安抚、母亲共情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2]欧玉玲,邢强. 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问题行为干预的案例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2, 40 (22): 146-149.
[3]邢宇.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问题个案介入研究[D].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