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结构设计重要性与策略探讨
虞希晨
国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
摘要:钢结构以其独有的稳定性、使用寿命长以及内部结构牢固等特性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建材之一。而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更高要求的提出,建筑施工单位对钢结构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设想,然而钢结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下文主要针对钢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重要性;策略;探讨
一、钢结构的重要性
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业化的典型产物,其设计理念的革新始终与材料科学的突破及施工工艺的演进保持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由轧制钢材通过焊接、热压等成型工艺构建的承重体系,本质上是通过精确的力学计算将金属延展性与建筑功能需求进行耦合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从结构分类学视角审视,尽管业界惯常以构件截面厚度0.3毫米作为轻、重钢结构的经验性划分标准,但更应关注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荷载传递路径的拓扑结构优化程度:轻钢结构凭借其薄壁空腔构件的空间效率,在厂房、仓储等大跨多层建筑中展现出对混凝土结构的碾压性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同等荷载条件下可实现自重降低60%~80%的惊人数据,更反映在建筑开间自由度的革命性提升,使得建筑表皮与结构骨骼的分离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钢材固有的各向同性特质与混凝土的脆性破坏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钢结构节点设计必须通过精密的弯矩-剪力分配模型来确保整体延性,而该特性恰恰构成了其抗震性能优于传统结构的深层逻辑[1]。
二、钢结构概述
在当代建筑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钢结构这种以热轧型钢或冷弯薄壁构件为基本单元,通过高强螺栓摩擦连接与焊接工艺进行空间组装的建筑形式,本质上是对传统砌体结构与混凝土框架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当考察其材料成形过程时,需要特别关注冷弯成形工艺与热轧工艺的本质区别:前者凭借其截面形状的自由度在轻钢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因截面惯性矩的可控性成为重钢系统的首选方案。就结构分类学而言,轻钢与重钢的区分标准往往被简化为构件厚度的数值差异,但更深层次的判别依据在于结构体系的传力机制——轻钢结构依赖交叉支撑体系实现水平荷载的传递,其空腹桁架与门式刚架的拓扑优化设计使得建筑空间获得前所未有的通透性;而重钢结构则通过巨型框架与空间网格结构的协同工作,在电子厂房等大跨空间中创造出具象的力学特征[2]。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结构设计的策略
(一)要保证钢结构的稳定性
就稳定性保障策略而言,必须超越传统的平面体系思维定式,采用三维空间协同分析模型,特别是在涉及空间协同工作机制时。设计者需要运用高阶屈曲模态分析工具,对可能存在的平面外失稳风险进行量化预判,通过设置斜撑体系或交叉支撑构件,将原本离散的平面结构单元转化为具有空间刚度的网络化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杆件稳定计算公式往往建立在若干理想化假设基础之上,譬如构件初始平直度误差不超过L/1000、荷载作用线与截面形心轴精确重合等,这种理论预设与现实工程条件的偏差促使设计者必须采用双重验证机制:即在完成常规平面内稳定计算后,还需通过引入二阶效应修正系数。对于多层框架这类复杂受力体系,其稳定性能的实现不能简单依赖单柱稳定性的算术叠加,而应着眼于整体结构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构建考虑节点半刚性特征的有限元模型,精确模拟梁柱节点域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这种基于弹塑性屈曲理论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捕捉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重分布规律。唯有如此,方能在追求结构轻量化的同时确保其安全储备满足全寿命周期的服役要求。
(二)充分考虑防腐蚀的问题。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决策体系中,钢结构防腐策略的制定本质上是对材料耐久性与环境侵蚀因子进行动态博弈的过程。这种技术路径要求设计者必须超越单纯的材料保护层面,转而构建包含电化学腐蚀机制、涂层界面力学性能及施工工艺参数在内的多维度防御体系。当采用喷锌或喷铝这类金属热喷涂工艺时,其防护效能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镀层厚度的数值达标,更与基体表面预处理质量形成非线性关联,特别是在喷砂除锈阶段,若表面粗糙度未控制在Ra12.5-25μm的优化区间,即便镀层厚度满足规范要求,仍可能因界面结合力的离散性导致防护寿命衰减30%以上。在施工工艺控制层面,喷涂作业的环境温湿度窗口往往被忽视,但实验数据表明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镀层孔隙率将呈指数级增长,这种隐性缺陷在服役初期难以察觉,却为后期点蚀的萌生埋下隐患。更为复杂的是,现代建筑造型的曲面化趋势对传统喷涂工艺提出挑战,异形构件表面的镀层均匀性控制需要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优化喷枪运动轨迹,这要求防腐设计必须与BIM建模深度协同,在虚拟建造阶段就预判可能存在的防护盲区。防火涂料与防腐涂层的相容性问题常常成为设计盲点,两类涂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若超过5×10⁻6/℃,在温度交变作用下将引发界面剥离现象,这种材料不匹配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必须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进行前置评估[3]。
(二)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防火灾。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防火策略领域,钢材高温性能的劣化机理——这种涉及弹性模量随温度呈非线性衰减的复杂过程决定了防火保护的决策逻辑必须突破传统经验法则的局限,转而建立基于热力学模拟的精确防控体系。当采用防火涂料这类被动防护措施时,其效能实现的关键在于膨胀型涂料中发泡剂的热解膨胀机制——该化学过程通过在300-400℃临界温度区间生成多孔碳层结构,有效延缓热量向钢基体的传递速率。但设计者必须警惕涂层厚度与粘结强度的动态平衡:过厚的膨胀层虽能提升耐火极限,却可能因温度梯度引发的热应力导致界面剥离失效。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包覆这种传统防护手段在提升耐火性能的同时,其附加质量对结构自振周期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使地震作用下的惯性力增幅超过15%——需要与防火需求进行多目标优化,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质量分布的重构可能引发扭转振型的异常活跃。柔性卷材防护系统的创新应用,为解决异形构件防火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玻璃纤维基材与无机粘接剂的复合体系能够在保持5%延伸率的前提下承受1000℃高温,这种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热特性使得其更适合曲面结构的等温防护。对于耐火钢这类主动强化材料,其合金设计策略(主要通过添加钼、铬元素提高珠光体相变温度)虽能提升600℃时的屈服强度保留率至75%以上,但设计者需同步考虑焊接热影响区的强度折减效应,这要求节点构造必须采用降低热输入的激光焊接工艺。在采用内循环水冷这种动态防护系统时,管道网络的水力计算必须与结构传热模型深度耦合,特别要注意变相沸腾工况下的汽蚀风险——这种因局部过热导致的蒸汽膜隔离现象可能使冷却效率骤降80%——需要通过设置紊流发生器破坏层流边界层来维持稳定的换热系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钢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确保所设计的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所做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有良好的耐久性;而且要尽量注意美观,对于外露结构有一定建筑美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雷宏钢.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3.(57):35-73
[2]詹冬.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和钢结构设计重要性的探讨[J].城市住宅,2021,28(S1):229-230.
[3]喜忠.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