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

徐志勤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277500

摘要: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技工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所在。本研究聚焦该专业,分析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指出存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认定标准不完善、培养机制待优化等问题。通过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教师实践平台、明晰 “双师型” 教师认定细则、构建多元的教师培养与激励体系等,旨在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过硬的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为化工行业输送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技能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化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技术复合化、实践能力强化的新特征。技工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化工工艺专业教学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破解产教融合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对推动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研究旨在系统剖析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揭示教师实践能力短板、认定标准模糊、培养机制滞后等关键问题,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多元激励等创新路径。研究成果可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院校制定教师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助力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化工技术人才。

二、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2.1 专业概述

化工工艺专业是技工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涵盖化工原理、设备、生产工艺等核心模块,技术更新快且实践性强。旨在为石油、精细化工等领域培养掌握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理论,又具行业实践经验。

2.2 队伍规模与结构

对全国 32 所技工院校调研发现,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占比 38.6%。年龄方面,以 30 - 45 岁为主(62%),50 岁以上资深教师仅占 15%;学历上,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18.2%;职称分布失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 22.5%;且 45% 教师缺乏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

2.3 现存突出问题

实践能力薄弱:超六成教师未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践教学多靠虚拟仿真系统,真实场景教学欠缺。某省抽样显示,教师年均企业实践时长不足 40 学时,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 120 学时标准。

认定标准模糊:当前认定侧重学历职称,轻视技能等级与行业认证。如某省评定中,理论教学成果指标占 65%,技能竞赛指导、技术研发等实践指标仅 35%。

培养机制滞后:教师培训以校本研修为主(73%),企业导师制覆盖率不足 20%。激励机制 “重科研轻实践”,实践成果在职称评聘中权重仅 15%,致使教师转型动力不足。

三、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3.1 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借助 “教学工厂” 模式,把生产流程变为教学案例,具象化抽象理论。某示范校实践证实,双师型教师主导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合格率提升 27%,解决复杂工艺问题能力提高 34%。且教师凭借企业实践经历能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保障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3.2 对促进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

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可精准把握用人标准,通过 “工学交替” 模式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调研显示,双师型教师指导的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 92%,初次就业率比普通班级高 18 个百分点。同时,教师的企业人脉能为学生实习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如某化工集团定向培养班,双师型教师推荐的学生岗位匹配度达 95%,入职 3 年内晋升技术主管比例是普通毕业生的 2.3 倍。

3.3 对推动化工行业发展的意义

双师型教师充当 “技术桥梁”,能把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近三年某省化工职教集团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47 项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 2.3 亿元。教师还参与制定 12 项行业标准,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并通过相关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助力化工行业绿色转型。

四、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讨

4.1校企协同构建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实施 "双向挂职" 工程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2 个月,聚焦 DCS 控制系统操作、HSE 管理体系应用等核心环节。如某省试点院校实施 “产业教授” 计划,近三年教师主导完成 17 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获 9 项专利。

共建 "教学工厂" 实训基地

与万华化学、中石化等龙头企业共建 5G 智能化工实训中心,引入真实设备与虚拟仿真系统,实行 “双导师制”。近五年,累计培训教师 320 人次,开发 87 个 “书证融通” 教学案例。

4.2构建科学动态的认定评价体系

4.2.1制定量化认定标准

参考德国双元制 “行动能力” 标准,将认定指标分教学、实践、技术研发三大模块,占比分别为 40%、35%、25%,要求教师取得化工总控工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近三年主持或参与至少 1 项企业技术革新项目。某省新认定办法提升实践成果权重至 55%,助力教师转型。

4.2.2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引入第三方机构周期性评估,采用 “三维度” 考核法(学生评教 30%、企业评价 40%、同行评议 30%),连续两年考核优秀授予 “金牌双师” 称号,不合格者暂停 “双师” 资格并限期整改。

4.3创新 "三位一体" 培养激励模式

分层培养体系:新教师实施 “1+1” 培养计划,配双导师;骨干教师赴德、新参加化工技术研修,培养前沿技术能力;专业带头人设 “名师工作室”,牵头校企研发中心与行业标准制定。

多元化激励机制:设实践教学专项津贴,课时费上浮 30%,取得行业认证给予 5000 元 / 人奖励;职称评聘设 “技术应用” 通道,实践成果可替论文,某院校近三年 42% 教师借此晋升副教授;开展 “最美双师” 评选,获奖教师优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案例入选资源库。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研究,深入剖析了现状、明晰了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系列建设策略。实践表明,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认定标准以及构建多元培养激励体系等举措,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也为化工行业输送了更契合需求的专业人才,对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在未来,随着化工行业持续变革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需紧跟行业技术更新步伐,进一步优化教师培养内容与方式;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持续完善 “双师型” 教师的认定与评价机制,保障队伍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其持续发挥助力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进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延璐,秦东方,员婉婉.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 现代商贸工业,2025(1):105-107.

[2]王长青.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41(1):71-73.

[3]赵璐琪. 新时代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 化工管理,2020(2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