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节奏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郭东晴

安庆师范大学

一、小学低段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其认知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节奏概念(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难以理解;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传统 " 讲解 - 示范 - 练习 " 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参与疲劳;好动性强,通过肢体动作感知音乐的需求显著。

当前节奏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抽象化,直接引入乐理符号,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互动形式单一,多以教师领唱、学生跟唱为主,缺乏主动探索机会;三是评价标准固化,过度强调节奏的“准确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节奏感培养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节奏游戏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节奏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节奏训练转化为趣味活动,契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降低认知难度,强化节奏感知

游戏通过具象化的动作、声音或道具,将抽象节奏转化为可听、可视、可触的体验。例如用“拍手”表示时长均等的基础节奏、“拍腿”表示更快的紧凑节奏,学生在肢体运动中自然理解不同节奏的时长关系,避免对乐理符号的机械记忆。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

游戏的竞争性、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节奏接龙”游戏中,学生为了接对前一位同学的节奏型,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节奏闯关”等任务式游戏则能通过成就感强化学习动机,提升课堂参与率。

(三)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节奏游戏不仅训练节奏感,还能渗透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合作类游戏提升“乐感与合作”能力,创造类游戏发展“表现与创造”能力。如小组创编“动物节奏故事”时,学生需共同协商节奏型与情节的匹配,既锻炼节奏感,又培养团队协作与想象力。

三、小学低段节奏游戏的设计类型与实践案例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节奏游戏可分为三类,具体设计与应用如下(一)模仿类游戏:建立节奏基础认知

模仿是低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此类游戏通过“听 - 仿”循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

设计要点:选择与生活关联紧密的声音或动作作为模仿对象,如自然界的“雨滴声(淅淅沥沥)”、动物的“小狗叫(汪汪)”。游戏规则需简单明确,如“老师做动作,学生模仿并说出节奏对应的词语”。

实践案例:在《小雨沙沙》歌曲教学中,设计“雨滴节奏模仿”游戏。教师用手指轻敲桌面(慢速均匀节奏)表示“小雨”,用手掌拍桌(快速密集节奏)表示“大雨”,学生模仿动作后,分组用“沙- 沙- 沙”(对应中等速度节奏)和“沙沙沙”(对应更快节奏)的词语匹配节奏,快速建立对不同节奏密度的感知。

(二)创造类游戏:鼓励节奏个性化表达

创造类游戏旨在打破固定节奏型的限制,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输出。

设计要点:提供简单的节奏素材(如均匀单拍、快速双拍、延长音),设定开放的创作主题(如“我的一天”“校园声音”),允许学生用语言、动作或简易乐器(沙锤、响板)表现。教师需降低创作门槛,如规定“用 2-3 种节奏型组合”。

实践案例:在“节奏拼图”游戏中,教师给出“走(均匀单拍)”“跑(快速双拍)”“停(延长音)”三种基础节奏素材,让学生分组为儿歌《两只老虎》的前两句创编伴奏。一个小组用“走 - 停 - 走 - 停”表现老虎走路的稳重,另一小组用“跑 - 跑 - 走 - 停”表现老虎追逐的活泼,通过创作深化对节奏与情感关联的理解。

(三)合作类游戏:培养节奏协同能力音乐是合作的艺术,合作类游戏强调学生在节奏互动中感知集体韵律

设计要点:设置需要多人配合的任务,如“节奏接力”“声部呼应”,明确分工(如一组拍固定节奏,另一组加入变化节奏),通过“听同伴的节奏”“调整自己的节奏”实现协同。

实践案例:在“节奏火车”游戏中,全班分为 4 组,每组代表火车的“车厢”。教师作为“车头”给出基础节奏(中等速度的重复节奏),第一组重复节奏后添加一个新节奏型(如更快的密集节奏),第二组需先重复第一组的节奏,再添加新节奏,依次接力。若某组接错,其他组用“鸣笛”(带延长音的节奏)提示。游戏中,学生需高度关注前一组的节奏,在协作中提升节奏听辨与反应能力。

四、节奏游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目标与趣味的平衡

游戏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为“玩”而“玩”。例如“节奏寻宝”游戏中,隐藏的“宝物”应是本节课重点训练的节奏型卡片,而非与教学无关的玩具,确保游戏服务于节奏感知的核心任务。

(二)分层设计与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节奏感的差异,游戏难度需分层。如“节奏配对”游戏中,基础层提供图文对应的节奏卡(如“苹果”对应带延长音的节奏),提高层提供纯符号卡(简化的节奏标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三)及时反馈与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为主,反馈聚焦“节奏的独特性”而非“正确性”。如学生创编出不常见的节奏组合时,可评价“这个节奏像小松鼠跳,很有创意”,保护其创造热情。

五、结论

将节奏游戏融入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策略。通过模仿类游戏夯实节奏基础,创造类游戏激发表达欲望,合作类游戏培养协同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愉悦体验中感知节奏、理解节奏、运用节奏,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未来教学中,还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节奏游戏APP)丰富游戏形式,进一步提升节奏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曹理 . 小学音乐教学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吴颖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训练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2):45-47.

[3] 尹爱青 . 音乐教育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

[4] 张晓华 . 小学低段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与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音乐教育,2022(6):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