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开发策略

作者

潘永英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527399

摘要:在当今教育背景下,积极心理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对于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开发策略,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通过研究发现,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与劳动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文章还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具体建议,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劳动;课程开发

引言

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逐渐受到关注。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劳动素养的提升。将二者融合构建“心理+劳动”主题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开发策略,以期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心理+劳动”主题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开发中,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核心理念之一。该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探索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主体性原则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心理+动”主题课程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如小组合作劳动项目、劳动成果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校园劳动中,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劳动区域,选择劳动工具,并在过程中相互协作,这种自主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实践性与体验性原则

“心理+劳动”主题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实践性与体验性原则。实践性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和技能,体验性则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体验。这一原则基于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应将劳动任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区服务等。例如,学生可以参与校园花园的种植活动,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收获,全程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还能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培养耐心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帮助他们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通过劳动后的分享会,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成就感和挫折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转化为自信和坚韧的品质。

二、“心理+劳动”主题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内容设计

“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目标,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趣味性。首先,课程内容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展开,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势特质和心理韧性。例如,设计“劳动中的快乐”模块,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和体验积极情绪,通过记录劳动日记的方式,帮助学生反思和总结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其次,劳动教育内容应涵盖基础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例如,设置“校园劳动实践”模块,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美化、植物养护等劳动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同时,课程内容应融入故事化和情境化元素,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敬意和向往,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选择

在“心理+劳动”主题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和互动性,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首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劳动项目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设计“家庭厨房小帮手”项目,学生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一道简单的菜肴制作,从食材准备到烹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还能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其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校园劳动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花园的种植和养护任务,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相互支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劳动目标。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空间。例如,通过在线视频展示劳动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反复观看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构建

“心理+劳动”主题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过程。首先,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劳动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情感体验等方面。例如,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同伴友好合作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设置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同伴反馈中提升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设计“劳动表现评价表”,让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并邀请小组成员进行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结果性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劳动技能和心理品质方面的提升。例如,通过定期的劳动技能测试,评估学生在烹饪、种植等劳动技能上的掌握程度;通过心理测评工具,评估学生在自信心、责任感和心理韧性等方面的提升情况。此外,评价方式应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通过表彰优秀学生和展示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举办“劳动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手工艺品、种植的植物等,通过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积极品质的追求。

结论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劳动”主题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遵循相关原则与实施路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与劳动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一课程模式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珂.让劳动教育回归真实:在真实的劳动世界引导青少年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J].社会科学战线,2025,(02):22-31.

[2]张晖.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问题及路径研究[D].喀什大学,2024.

[3]刘艳丽.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