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球史观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作者

程尔萱 鲁帆

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本文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探讨通过重构历史叙事框架、强化价值观引导、设计多维互动活动,能有效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政目标的有效统一,为新时代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中历史 课程思政 抗日战争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载体。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挑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应“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抗日战争教学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教学设计案例,探索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历史教育的契合性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地运用于其中,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且意义斐然。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战,更是全人类对抗法西斯暴行的正义斗争。在这一事件中提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依据,也利于教育者将历史事件赋予当代价值,帮助学生增进对全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

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民族主义叙事,而形成视角固化的困局。例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叙事中,在叙述日军暴行时多止步于控诉侵略,缺乏对法西斯反人类本质的全球批判。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则要求突破国界,关注历史事件的全球影响。例如,抗日战争中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援助、华裔美籍战地记者王小亭的照片实录等案例,均可作为跨文化合作的典范,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实现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双重构建。

二、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设计

1.重构叙事框架:从单维度到多元关联

在全球化视野日益重要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引入为抗日战争教学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全球史观,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广度的拓展以及历史情感与认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中西功等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人道主义事迹,来实证跨国协作对战争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跨国协作在战争中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横纵联系与发展中进行时空观念的整合,组织学生制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轴”,直观地呈现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世界性意义,培养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脉络。

2.强化价值观引导:从知识传递到情感共鸣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法。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内化。本课教学设计通过“情感浸润-理性建构”的双轨机制,立足乡土记忆培育家国情怀,借助全球史观打破认知边界。

一是在历史认知维度强化情感联结。通过凝练情感主线,可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史料的情感化运用,教师可对乡土史料进行情感化开发,例如选取《新华日报》对1938年郑州惨案的深度报道,引导其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树立反战意识。二是在叙事建构维度拓展思维格局。教师可采用“全球-个体”的双重视角重构历史叙事:一方面通过巴丹死亡行军等案例认识日本对世界人民的暴行,理解世界性抗战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以中西功等人的跨国经历为切入点,消解历史仇恨教育风险,培育学生正义的责任担当意识。

通过双重维度实现价值观的深层锚定,本课使价值引导自然融入现实思考,实现从历史知识到思政教育的内生性转化。

3.设计多维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生动建构

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是思政教育成功的关键。通过小组项目式学习的多维互动,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增进了情感共鸣与价值观的塑造。

在教学设计初期,教师应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指引;在授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国际友人的援助案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一方面帮助学生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国际友人援助案例;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资料搜集、分析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和资源支持。学生们深入挖掘国际友人援助中国抗战的历史资料时,利于其与历史史实产生共振与共鸣。

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也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实施与案例分析

案例1:世界性抗战中的浴血辉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国际援助中国抗战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分享。并提出问题,这种国际友人的援助对中国抗战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每组负责梳理一个国际友人帮助中国抗战方面的史实,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说明该援助对中国抗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核心素养: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研究国际友人援助中国抗战案例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历史资料,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要求他们史料解读、整合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理解当下国际社会的复杂关系和应对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增进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行动。

案例2:守望相助中的抗战胜利

教师活动:提出设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今天如何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避免战争悲剧重演呢?引导学生探讨当前国际关系中,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如何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感悟珍惜和平、关注世界和平发展以及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核心素养:学生在思考抗日战争历史教训与当今国际关系联系的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利益冲突等,思考有效解决方案的可能。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也增进了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作业的评价,本节课在认知层面,学生能够系统阐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举例说明国际合作的具体案例;在情感层面,通过情境体验,多数学生表现出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国际责任的认同。

基于本次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观察,在教学方法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例如,若能设计“联合国反法西斯会议”模拟活动,学生扮演中、美、英、苏等国代表共同制定作战策略,体验协同抗敌的必要性,则更能在情境模拟中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与思辨能力。

抗日战争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抗战史教学的重构,本质是让历史课堂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人类命运的桥梁。当学生从郑州轰炸的残垣断壁中,既看到民族的苦难,也反思暴行对人类文明的践踏;从国际友人援助中国抗战的案例研究中,既理解他们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更珍视这段历史所承载的国际合作与友谊的价值。通过人类命远共同体视角的融入,历史课程得以突破地域局限,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维度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联。未来高中历史教学需进一步探索思政元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融合路径,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构建人类共同未来的行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 黎凤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掘与利用[D].贵州师范大学,2024.

[3] 俞秀萍.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12):39-40.

[4] 唐雪敏.课程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7):84-85.

[5] 杨童雅,马维林.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应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4,(08):4-9.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JCJYC241101006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