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消解算法

作者

张勇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调度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迅猛发展,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的情况日益普遍。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强、正点率高、舒适方便等优点,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速铁路则以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和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继续承担着大量的货运和部分客运任务。然而,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在列车运行速度、技术标准、设备要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两者在共线运行时容易产生调度冲突,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消解算法的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识别、度量、预测和消解这些冲突,确保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在共线运行时的安全、高效和有序。这对于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消解算法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种共线运行模式在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优化铁路网络布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调度冲突问题。因此,研究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消解算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分析

1.1调度冲突类型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时,调度冲突主要表现为时间冲突、线路资源冲突和设备兼容性冲突。时间冲突是由于高速列车和普速列车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在共线区间内可能出现列车到达和出发时间不匹配的情况,导致高速列车需要停车避让普速列车,从而影响运行效率。线路资源冲突则源于共线区间的轨道、信号设备等基础设施有限,若多列列车同时占用同一线路资源,如车站咽喉区或区间轨道,可能导致进路安排冲突,影响列车正常进出站。设备兼容性冲突是由于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的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技术标准不同,共线运行时可能出现信号显示异常或通信中断等问题,影响列车安全运行。

1.2调度冲突成因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的调度冲突主要由运行计划不合理、突发事件影响和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导致。运行计划不合理表现为列车运行图编制时未充分考虑高速列车和普速列车的运行特性,导致时间分配和线路资源利用不均衡,加剧了列车运行冲突。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可能打乱既定运行计划,迫使调度人员临时调整列车运行顺序,增加冲突风险。

2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消解算法设计

2.1算法总体思路

本算法采用多目标优化与实时反馈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消解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中的调度冲突。算法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将运输效率、行车安全和资源利用等关键因素纳入目标函数,并综合考虑列车运行时间、线路资源占用及设备技术等约束条件,生成初始调度方案。同时,引入实时反馈机制,基于列车实际运行数据动态调整调度策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仍能维持高效、安全的列车运行。

2.2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多目标优化模型以运输效率、行车安全和资源利用为核心目标,分别通过最小化列车旅行时间与周转时间、优化列车运行间隔与速度限制、提高线路资源占用率与设备利用率来实现综合调度优化。模型约束条件包括列车运行时间、线路资源占用及设备技术限制,确保列车按计划运行、避免资源冲突并符合信号与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该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在满足各类约束的前提下,寻找最优的列车运行方案,为共线运行提供科学合理的调度依据。

2.3实时反馈机制

实时反馈机制通过列车与线路上的传感器及监控设备采集运行数据,包括列车位置、速度、状态及线路资源占用情况。基于这些数据,系统实时检测潜在的调度冲突,并及时触发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冲突,系统自动调整初始调度方案,采取调整列车运行时间、优化进路安排或重新分配线路资源等措施,确保列车运行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3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1实验环境搭建

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研究搭建了高度仿真的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实验环境。该环境由列车运行模拟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和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能够精确模拟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列车动态行为。列车运行模拟系统采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支持高速列车(最高时速350km/h)与普速列车(最高时速160km/h)的混合运行仿真;调度指挥系统集成多目标优化引擎,可实时生成并调整运行图;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虚拟轨旁设备(如应答器、计轴器)和车载传感器,以0.1秒的采样周期获取列车位置、速度等关键数据。实验环境还模拟了包括桥梁、隧道、车站咽喉区在内的典型铁路基础设施,确保测试场景的工程真实性。

3.2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设计了六类典型场景:常态运行、高峰时段密集发车、突发性列车晚点(5-15分钟级)、信号系统故障、轨道占用异常及极端天气限速。每组实验设置30组随机种子参数,覆盖不同列车编组(8-16节)、发车间隔(3-10分钟)和速度匹配策略。对比实验采用传统固定优先级调度法作为基准,与本算法在相同初始条件下并行测试。所有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确保可比性,重点监测冲突消解响应时间(从冲突发生到生成调整方案的时间窗)、列车平均延误时长、咽喉区通过率三项核心指标。

3.3实验结果分析

量化数据显示,本算法使列车旅行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12.7%,车站咽喉区通过能力提升19.3%。在安全指标方面,列车追踪间隔违规次数降低43.5%,速度超限事件减少38.2%。资源利用率方面,轨道占用均衡度指数从0.68提升至0.82,信号设备切换频次下降27%。针对突发晚点场景,算法能在8.6秒内完成90%冲突的自动消解,使平均延误控制在2.1分钟内;而传统方法需人工介入,平均处理耗时4分23秒,最终延误达6.8分钟。实验同时验证了算法的鲁棒性——在模拟信号系统降级工况下,仍能维持83%的运输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56%的维持率。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调度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和实时反馈的冲突消解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了运输效率、行车安全、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引入实时反馈机制,实现了对调度冲突的有效消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调度冲突的发生概率,为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共线运行的调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思琦,付慧伶,聂博文.高速与普速旅客列车协同开行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C]//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2024)论文集(运输规划与航空运输).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智慧高铁前沿中心;,2024:687-691.

[2]王超.基于普速与高速线网融合的铁路干线通道协同组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3.

[3]唐竞成.基于旅客选择行为的普速与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开行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

[4]闫绍辉.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路径优化[D].石家庄铁道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