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对农业经济效率提升的影响

作者

严金辉

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党群服务中心,云南 曲靖 655605

【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已成为提升农业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因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受限,影响农民收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数字技术、智能物流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对农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为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农业经济效率;影响

农业经济效率提升要求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和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优化是农业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对农业经济效率提升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高效的供应链能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损耗、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供应链优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振兴和食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传统农业供应链存在流通环节多、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供应效率低下,影响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供应链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损耗和交易成本,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市场对接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经济效益。此外,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融合,也使农产品供应链更加高效透明,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手段

当今时代,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主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进行数据化改造与智能决策,旨在破解传统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流通损耗高、质量追溯难等痛点。

1、生产端物联网智能化产品质量管控

在农产品生产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作物长势等数据,结合AI算法提供精准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预警方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绿色生产。在农田、温室中部署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CO₂浓度等传感器,每5~10分钟采集数据并上传云端,设施农业通过边缘计算设备联动调控补光灯、水肥一体机等装备,将作物生长环境波动控制在±5%范围内,确保产品规格统一性。结合多光谱成像仪与AI视觉识别技术,对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果实成熟度等生物特征进行图像解析,比对历史数据库建立生长预测模型,当监测数据偏离优质产品标准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精准施肥/用药建议,智能药箱配备电子计量装置,与物联网平台联动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可以减少人为误判风险。基于历史气象、病虫害暴发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提前14天预测霉变、冻害等质量风险概率,指导农户调整采收期或启动防护措施,将产后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25%降至8%以内。

2. 流通环节透明化追溯

流通环节透明化追溯是供应链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全链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供应链各主体数据孤岛,将生产记录、质检报告、物流轨迹等信息上链,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端的全程可溯源。具体而言,生产信息(如种植记录、质检报告)、加工数据(如批次编号、加工环境参数)、物流轨迹(如温湿度监控、运输路径)等关键信息实时上链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全生命周期信息,包括农药残留检测值、冷链运输时效等核心指标。

例如,农业农村部主导建设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接入超50万家企业,2023年数据显示,应用追溯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9.2%,较未追溯产品高4.5个百分点。同时,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触发异常预警,如冷链断链超阈值时即时冻结库存并通知责任方,使流通腐损率从传统模式的18%降至5%以内。此举不仅强化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更通过信息对称重塑消费者信任,推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形成。

3. 利用大数据精准化供需匹配

大数据驱动的供需匹配通过整合生产端、流通端与消费端的全维度数据,构建“需求预测—产能调度—市场响应”的动态决策系统,有效破解农产品供需时空错配、价格波动剧烈等传统顽疾。首先,汇聚农业生产数据(如种植面积、气象墒情、作物长势)、市场交易数据(如批发市场价格、电商搜索热词、库存周转率)以及消费行为数据(如区域偏好、购买频次、价格敏感度),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多因子关联模型,预测未来3—6个月的市场需求趋势与价格拐点。

例如,阿里云“农业大脑”基于全国3000余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时交易数据,结合气候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柑橘、大蒜等品类的过剩风险,指导主产区调整上市节奏,2022年助农减少滞销损失超120亿元。然后通过需求信号逆向引导生产计划,依托“订单农业”模式实现精准种养。拼多多“农地云拼”平台将分散的消费订单聚合成规模化需求,直接对接产区合作社,跳过传统多层中间商,使云南雪莲果、丹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缩短50%,农户溢价收益提升30%。此外,可基于历史物流数据与实时交通信息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智能规划冷链运输路线与仓储节点布局,动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京东物流依托此类技术,将生鲜农产品跨省配送时效缩短至24小时内,损耗率控制在3%以下,较传统模式降低12个百分点。

4.采用智能化仓储

智能化仓储通过物联网、AI视觉识别与自动化装备集成,重构农产品存储与分拣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与品质可控。在硬件层面,AGV机器人、智能穿梭车替代人工搬运,结合立体货架系统提升空间利用率40%以上;AI视觉分拣机通过光谱分析快速识别农产品规格、瑕疵,分拣精度达99.5%,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环境调控方面,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成分监测仪联动新风系统,动态调节库内微环境,如云南花卉冷链仓通过智能温控将玫瑰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15天。数据驱动方面,WMS(仓储管理系统)整合库存周转率、订单热力图等数据,利用深度学习预测补货需求,京东智能仓数据显示,库存准确率提升至99.8%,拣货路径优化减少30%无效移动。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农村部2023年支持改造智能化仓储设施超8000个,中央财政补贴达50亿元,带动企业仓储能耗降低25%,果蔬腐损率从12%降至4%以下。但中小仓储企业仍面临AGV机器人(单台成本约20万元)投入压力大、复合型运维人才短缺等瓶颈,需通过设备租赁共享、产教融合培训等模式破局。

结语: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率与价值空间。通过生产、流通、供需调节、仓储等智能化创新应用,当今时代,全国各地应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普惠性增长动能,构建更智能的现代农业供应链,提升产业效率,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冬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18):68-70.

[2]贵婷。“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3):71-73.

[3]周冬梅.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2(3):166-168.

[4]缪克峻.优化农村电商物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商业文化,2021(2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