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实新活”解锁语文素养

作者

颜丽媚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本研究以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为研究样本,运用教育评价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其“全、实、新、活”的命题特征。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能力本位—文化浸润”三维度评价模型,揭示该试卷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命题创新机制。研究发现,该试卷在传统文化传承、批判性思维培养、真实情境任务设计等方面具有显著突破,同时在主观题比例、跨文化阅读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本研究提出的“三线融合”命题优化策略,为新时代语文素养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命题分析,语文素养,三线融合。

一、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语文不仅承担着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功能,更肩负着文化传承、思维发展与审美建构的重要使命。期末试卷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载体,其命题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成效。本研究以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其“全、实、新、活”的命题特征,旨在揭示素养导向下语文评价体系的建构规律。

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构建“三维度—四要素”分析框架:以“文化传承、思维发展、语言运用”为核心素养维度,结合“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的命题理论,系统解析试卷在内容覆盖全面性、情境创设真实性、任务设计新颖性与思维训练灵活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研究结果不仅为优化语文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更为构建科学的语文素养评价体系提供实践范式。

二、试卷命题的创意点

2.1 全:价值多元,思维全面

试卷内容全面覆盖教材各单元学习要素,将字词、阅读、诗词等多板块知识巧妙融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和任务呈现。例如“根据语境写词语”,借助生活与课文情境,不仅考查学生对字词的书写能力,更检验其对语境的理解,促使学生重视日常字词积累。

阅读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信息整合、分析归纳,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说明文阅读中,国之重器命名里的“鲲鹏”“蛟龙”“北斗”等中国古代神话和传统文化意象,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学类阅读《母爱的味道》展现亲情,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力量,传承优秀文化价值观。

2.2 实:立足实际,思维扎实

考查内容紧密贴合学生实际,题干简洁明了,难度设置合理,能够真实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成语运用题为例,依据学生对成语和人物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置,学生需要对成语含义进行辨析判断,既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又考查思维准确性,为教师了解学情提供有效依据。

2.3 新:选材新颖,思维创新

试卷选材新颖独特,如“七彩刺桐蛇”的相关内容,选自2024年12月27日和2025年1月3日“鲤城微事”公众号的推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围绕这些素材设计题目,如分析其中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全新情境中挖掘知识价值,培养创新思维,激发探究欲望,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2.4 活:任务灵活,思维灵动

试卷设置灵活多样的任务,以阅读题为例,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涵盖文化元素、科技知识、情感体悟等多个方面,不局限于单一知识点,为学生答题提供较大发挥空间,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度,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阅读理解部分的非连续性文本中,介绍“七彩刺桐蛇”的设计,学生需要整合“州州”和“海海”在不同地点亮相,融入闽南茶文化、拍胸舞、闽南红砖等文化元素信息,分析其设计意义,锻炼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习作表达提供“感谢______”和“二十年后回母校”两个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这两个题目既关联教材写作训练点,如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和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之爱”,又能关联学校90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日常积累的迁移运用,能全面考查五年级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试卷命题的导向性

3.1 教师教学建议

3.1.1 重视基础积累

试卷对字词、读音、诗词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扎实夯实学生的基础。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同时,要重视对配套教辅材料的有效运用,适时进行梳理,关注学生知识的缺漏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以达到优教减负的效果。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在《优化设计》中有训练点,复习前对其进行难点梳理,可使复习更具针对性;对于有争议的题目,教师应积极开展研讨,为学生期末正确作答提供有效引导,凸显教研的重要性。

3.1.2 培养综合能力

阅读和表达类题目对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创意表达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板块采用“双文本对比阅读”设计,将《中国科技的硬核浪漫》(说明文)与《母爱的味道》(文学类文本)并置呈现。学生需在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感的交织中,完成信息提取(说明文)、情感体悟(文学类)、辩证思考(跨文本比较)的三级思维进阶,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1.3 强化文化教育

试卷中丰富的文化元素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重视教材与生活的衔接,适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知识真正融入生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3.2 学生学习建议

3.2.1 严谨审题,规范作答

学生要养成读题标注的良好习惯。面对复杂的题干,做好标注后,严格按照要求作答,防止出现疏漏。同时,学会分点标注序号答题,使答案条理清晰、内容完整。例如,在阅读简答题中,部分学生因审题不严、答题不全而失分严重,因此严谨审题和规范作答至关重要。

3.2.2 静心阅读,对照思考

高年级的阅读文本内容繁杂,学生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对照题目选项,回到原文逐字比对,标注出差异之处,排查信息缺漏,整合有效信息,规避“偷换概念”等陷阱。

3.2.3 实践运用,学用贯通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要在生活中养成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围绕单元主题,在生活中寻找对应的内容进行运用和巩固,实现学习与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四、融入三线理念的修改建议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贯穿语文期末命题的全过程。尽管这份五年级期末语基卷在很多方面符合新课标要求,但仍存在一些可提升的空间。例如,主观题比例较低,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创意表达的展示;阅读体裁较为单一,不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文化考查形式相对封闭,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创新思考。

4.1 增加主观题比例

在阅读理解部分,增设开放性主观题。以《中国科技的硬核浪漫》为例,可以提问“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用传统文化命名的科技成果?请简要说明其命名寓意”。这一题目以科技成果命名为情境载体(串联线),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理解,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金线),同时要求学生调动课外阅读的知识储备,展现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能力,考查能力素养(银线)。

4.2 优化文化考查

在文化考查板块创设情境。比如设定“学校要举办‘闽南文化节’,请你根据‘七彩刺桐蛇’的设计思路,为文化节设计一个‘七彩蛇’打卡宣传标志(宣传海报),并说明设计理念”。这一情境(串联线)围绕闽南文化展开,让学生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金线),锻炼创意设计与语言表达能力(银线),并且与教材第七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链接,使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得以充分运用。

4.3 规范题干表述

试卷题干中,存在表述形式不一致的情况,有的运用“?+( )”,有的运用“( )+0”。建议统一表述形式,使题干更加规范清晰。

4.4 参考答案更精准

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目的在于“说明了”而非为了“有说服力”,建议命题者在写参考答案时再查阅教学用书,对照修改,让表述更精准。例如,某说明文阅读题目,因参考答案表述问题,导致全年段不到10个学生全对,几乎都扣了1.5分,因此精准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学习和评价至关重要。

五、结论

本卷遵循“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原则,充分展现了“全”“实”“新”“活”的特点,是一份优质试卷。它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使语文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对试卷的分析与提出的修改建议,期望能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试卷命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单元统整视域下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立项批准号: FJJKXX24-343)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下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QG1452-24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