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在中学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魏薇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越来越多的中学一线教师关注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研究,诸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体验,但也极易走向极端:课堂活动只见热闹不见语文味,而脱离诗歌文本的教学研究,无疑是无水之源,很快将走向枯竭。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回归文本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关注生本关系,孙绍振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一、文本细读理论溯源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艺理论界的专用术语,源自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提出的一种文学阅读理论,其关注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统等多方面背景的;它主张利用一套理解作品的方法对作品文本进行集中细读。新批评作为对旧批评的激烈反拨,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极端和局限性都为后世所诟病,在今天看来,他们的学派理论也不完全适用于文本的解读,但这种关注文本内部研究的细读策略还是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西方文论,在中国当代,把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微观分析方法引入语文教学界的是孙绍振先生,他所提出的历史还原法和微观比较法,为一线教学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细读法源自西方文论。他在其一本专著的序言中坦言,“从根本上说,我的细读,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我的追求,是中国式的微观解读诗学,其根本不在西方文论的演绎。其实践源头在中国的诗话词话和小说点评,师成了中国文论的文本中心传统。”
各家的细读理论虽不尽相同且各有反拨,但通过细读的方法,实现对文本有效的、彻底地、深入地解读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事实证明,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也在进一步的变化,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笔者在这里提出的“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不严格属于中西文论中哪一派的观点,而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背景下,辩证地吸收他们的细读理论,借鉴“以文本为中心,着重分析语词”的细读方法,用来指导山水田园诗的文本解读和进一步的阅读教学实践。
二、山水田园诗适用于文本细读的方法
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文体,运用细读法,更易把握其内部结构,体会诗歌的内蕴,而前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孙绍振教授的专著《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研究》,运用细读法分析了中国上百首古典诗词,其中不乏中学教材中入选的经典诗作。贾全侠老师将文本细读与新课程理念内在关联,提出用比较法、还原法、语境分析法、空白填补法、关键处切入法等进行文本细读。
山水田园诗作为中国古诗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晋宋产生之时,就标示出浓重的士人主体意识创作、自然美学风格的倾向。其在唐代以后,更显示出集中的风格特色,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自宋后,山水田园诗慢慢延伸出山水小品文的发展。纵观山水一派,真如山水清音,泠泠之响不绝于中华艺术殿堂。入选中学教材的数量可观的山水田园诗(本文中所选分析的篇目为学生初中学段必修和选读篇目以及高中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入选篇目),主题多样,情感丰富,语句精炼,技法高超,细读之下奥秘无穷。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主动抓住山水田园诗的文本特质,打通学段组织文本,以单元教学的方式,带领同学们“沉入文本”,深入发掘文本内蕴,来获得独特而珍贵的阅读体验。
三、基于文本细读法教学的山水田园诗特质分析
山水田园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文本解读时不可一概而论。
山水田园诗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作,有的是他们羁旅途中所作,有的是游目骋怀的结果,有的写于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有的抒发的是人生不顺遂的悲苦情志,虽然写作的时间、背景、心情各不相同,但这些诗作无一例外地反映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蕴含了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致说来,有古代文人纵情山水的情怀,有儒道释融合的文化浸润,有恬淡豁达的人生修养,有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细读法来深入挖掘体会,而仅把山水诗简单解析为“入目景色美,心中自然情”的主旨教学是不可取的。
第一,色彩鲜明的画面质感。苏轼谓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不仅是王维山水诗的特点,也是所有山水诗的特质。山水田园诗中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的层次感很强,色彩也比较鲜艳,在诗人独具匠心的语言组织下,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乡村图,而这种色彩的表现又未必要用具体的色彩词表现出来。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除了尾句的“绿杨阴里白沙堤”绿和白是比较鲜明的色彩词,其余的意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马蹄”,以及远处的“孤山”、“寺院”、“凉亭”,诗人并未言明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但读者可以很轻松地联想到,嫩黄毛色的娇莺,黑白相间的春燕,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在一片片青草间,远处是座座青山,绿得发亮的湖水,这是一幅多么生趣盎然的春色图啊!这种画面的质感不仅限于眼观,还有听觉,曹操的《观沧海》在开篇用“澹澹”来描写水流的样子,水旁边有竦峙的山岛,海浪撞击山岛的声音,哗哗有声,接着作者又写了萧瑟的秋风,灿烂的星辰,可谓融声色于一体。
第二,凝练灵动的语言特色。凝练是中国古典诗歌普遍的特色,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人虽行在舟上,但观察点一直在变化,完成空间的自由定位,从青山到绿水,从江中到岸边,直至飞至家乡洛阳,短短的几个字,仿佛有了已行几万里的感觉,这样精妙的语言,不细品是难以读出精髓的。
或许是因为山水田园诗孕育于自然山水之中,诗作自然融入几分山的沉稳,水的灵妙,有了一种超然世外的神气,也令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平添了几分灵动之妙。这种灵动既体现在炼字上,也体现在句法的结构上。吴均的《山中杂诗》,四句诗每一句中都包含了一个巧妙的动词,“见”、“窥”、“飞”、“出”,这四个动词把山中的烟雾、落日、飞鸟、云彩写活了,最妙的是“窥”字,竹林见有缝隙,在缝隙中看落日,有那么一丝调皮的意趣。与这首诗靠动词取胜不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两句诗无一动词,全是六个名词叠加,这种巧妙的句法结构无一丝单板,反令人称奇。
第三,澄澈明静的山水意境。意境是一种场,要由场中的意象来构成这种境。山水田园诗中所选取的意象多是自然的、小件的、不起眼又充满野趣的,它们在诗人本身相对放松、无意的情感状态下,景与情融合,凝结成一种独特的场,形成了所谓的山水意境。这种意境与文人情志又息息相关,据相关研究显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某种程度上来源于中国古代旅游的形式——“文人漫游”,随着魏晋时期社会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文人墨客自发进行旅游活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乡间田园,并在游览的过程中以诗作的形式记录美景与情感,展现强烈的审美自觉意识。可以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其他主题类诗歌相比是最澄澈明境的,不同类型的山水田园诗,用心体会,我们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情感倾向,或悲或喜,或激扬或幽静,但于山水间徜徉的这片独特诗境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川. 西方文论史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5.
2.孙绍振.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6.
3.贾全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方法[J].学语文,2024,(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