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激励、制度完善与绿色金融协同路径破解环境规制困境
刘硕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大学 133002
一、引言
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剧、生态系统日渐退化等问题我国所面临的形势已经变得日趋严峻,复杂而棘手。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自然资源已经接近枯竭的边缘,无论是矿产资源、水资源还是森林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在此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1]。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中国制定一系列重要的环保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律为环境规制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2]。通过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环境规制也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由此可见环境规制与企业收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企业需要在遵守环保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应对环境规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收益的提升。
二、具体措施
(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是一种高效且灵活的环境保护策略,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和技术创新,可以根据企业的环保表现和技术创新程度,实施精准的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定制化措施能够显著减轻企业的环保成本压力,极大地激发企业投资环保技术的热情从而推动企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变,可见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2、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允许企业之间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碳排放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选择购买碳排放配额来满足其生产需求,而碳排放成本低或已实现减排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富余的碳排放配额来获得经济收益,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主动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可以积极运用招标采购和环保认证等市场机制,将环保型企业作为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市场竞争机制不仅能够给环保表现卓越的企业带来正面的市场反馈和更多业务机会,更能形成强大的正向激励,激励其他企业主动提升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环保水平的提升。
(二)健全环境规制体系
随着全球环境挑战日益严峻,构建完善且强有力的环境规制体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可推卸的重任。环境规制体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精心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科学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来确保环境资源的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6]。
1、加强环境立法:为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环境,必须全面且深入地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该体系需要详尽地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确保法规的严密性和适应性,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通过这样的立法努力,旨在为环境规制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基础和保障,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公众的生态权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必须深入并全面地加强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这不仅包括设备的更新和升级,还需要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持续优化。首先应采用高精度、智能化的监测设备,确保环境数据收集的精准度和全面性;同时,加强对数据的筛选和校验流程,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之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坚实基础。其次建立健全环境数据统计和信息公开系统至关重要,这不仅要完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流程,还需要搭建一个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的最新数据和进展,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必须坚决强化环境执法力量和执法能力,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必须注重加强行政执法、刑事执法和民事诉讼等手段的有机衔接,确保各类环境违法案件能够依法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执法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执法资源共享,形成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的强大合力。
(三)政府适度加大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的深化支持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有效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流动,从而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除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绿色金融的深化支持还能显著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吸引外资积极参与我国的绿色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绿色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
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并进、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政府需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组合政策,完善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与环境信息披露规则,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撬动更多长期资本流向低碳领域;另一方面,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应加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创新,建立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绿色风控体系,并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环境效益的可测度、可追溯与可验证水平。在国际层面,应主动对接《巴黎协定》、ISSB 等国际框架,深化与多边开发机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投融资合作,共享绿色技术、标准与项目库,携手应对跨境气候风险与转型金融挑战,协力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绿色金融生态圈。
参考文献
[1] 金伟 . 习近平关于发展环境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05):56- 66.
[2] 安宝洋 . 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实践经验 [J]. 西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42(06):65- 72.
[3] 张颖 . 技术距离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D]. 东北财经大学 ,2023.
[4] 刘思颖 . 环境规制、政府补助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J]. 质量与市场 ,2024,(01):33- 35.
[5] 游文翊 , 徐野 .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 CO2 与 PM(2.5) 协同减排效应研究 [J]. 科技和产业 ,2024,24(11):8- 19.
[6] 曾昉 , 陆丽琨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环境规制体系:现状与未来 [J]. 中国市场 ,2024,(16):1- 4.
作者简介:刘硕,1999,男,汉族,安徽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