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视角下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路径研究
王初
湖北肃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多项目管理已成为工程建设、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提升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模式,但项目之间的资源竞争与协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力、物资、资金等关键资源的有限性,多个项目同时运行往往导致资源分配失衡,进而影响项目进度、成本控制与整体绩效。与此同时,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缺乏系统性与动态调整能力,难以适应多项目环境下高频次、复杂化的资源需求变化。因此,亟需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探索科学、系统的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推动企业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多项目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困境
(一)多项目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
多项目资源配置理论强调资源有限、共享与协同管理。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必须通过科学配置提高整体效益,资源共享要求打破部门和项目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资源流动效率。常用方法包括关键路径法(CPM),优先保障对项目整体进度影响最大的任务资源,以及资源平衡法(RBM),通过调整非关键任务资源分配,降低冲突与浪费。同时,资源配置—绩效关系模型逐步完善,揭示了资源配置对进度、成本、质量及项目风险的直接影响,为多项目环境下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动态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二)多项目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
实际操作中,多项目资源配置普遍面临资源瓶颈、信息孤岛与管理方法滞后三大难题。高技能人力、关键设备与资金总量有限,成为项目推进的主要制约,部分企业因此项目延期率超过 15% 。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各项目系统独立,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资源配置缺乏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管理方法方面,部分企业仍依赖人工统计或简单 ERP 系统,缺少智能化、数据驱动的优化工具,导致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实时性与整体协调性,影响多项目管理效能。
二、工程管理视角下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一)整体协调与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思路
实现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首先需要从整体协调与战略导向出发,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框架。具体而言,组织需明确项目群的战略目标、发展优先级及资源保障标准,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区分战略性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优先保障战略性项目资源需求,确保资源配置服务于组织整体发展战略 [1]。同时,应构建统一的资源管理与调度平台,整合人力、设备、资金等多类资源,实现跨部门、跨项目的资源信息共享与动态调度,打破资源壁垒,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此外,需制定基于多属性决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TOPSIS)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关键资源优先级排序机制,结合项目重要性、紧急程度、资源投入产出比等参数,科学分配有限资源,避免资源配置的随意性与短期性,提升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与战略性。
(二)基于动态管理的资源优化策略
针对多项目环境下的资源需求波动与不确定性,动态管理是资源配置优化的必要路径。首先,需建立实时资源监控系统,借助物联网、信息系统技术,实时采集与跟踪人力、设备、资金等各类资源的使用状态与可用性,确保资源信息的全面透明与动态更新。其次,应应用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结合历史数据、项目进度计划及外部环境分析,科学预测各阶段资源需求变化趋势,提前进行资源筹备与调整,降低突发资源短缺风险 [2]。同时,设置完善的应急资源调配机制,构建战略资源冗余池,与外部供应链形成灵活的合作模式,保障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与资源重构。此外,推行滚动计划与动态优化策略,定期基于最新项目进展与资源状态,对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滚动优化与调整,确保资源配置始终与项目需求匹配,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与项目群整体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技术在资源配置优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需建设统一的多项目资源信息管理平台(MRP-PM),将项目管理系统(PM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与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有机集成,实现资源数据的全面共享、实时更新与高效调度,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其次,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深入挖掘历史项目数据、资源使用记录与外部环境信息,辅助管理者科学制定资源配置策略,提升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此外,应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PSO)、模拟退火等智能优化算法,动态分析与优化多项目环境下的资源配置路径,部分企业案例显示,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 10%-15% 。最后,需强化多部门信息协同机制,通过信息平台的集成与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项目管理、资源调度、供应链等部门高效协同与资源的快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四)组织能力提升与资源配置优化联动机制
资源配置优化不仅依赖技术与系统,更需通过组织能力提升形成良性联动机制 [3]。首先,需完善组织结构与职责体系,依托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统一协调多项目资源配置工作,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资源规划、调度与监督中的职责分工,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其次,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强化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管理人员在资源协调、冲突管理、动态优化等方面的实战能力,打造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将资源利用率、项目协同效率、整体绩效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各级人员主动参与资源配置优化,提升资源使用效益。最后,通过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协同共享、效率优先的管理氛围,增强团队整体协同能力与资源配置的主动性,为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的案例分析
ΔA 集团作为大型基础设施企业,近年来同步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水利枢纽等多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超 50 亿元。多个项目在人力、设备、资金等方面高度共享,资源冲突与配置低效问题突出,设备利用率仅 65% 、人力重复调配频繁、项目平均延期超15天,严重影响整体效益。为此,集团成立资源管理办公室(PMO),建设统一资源信息平台,实时掌握资源动态。通过 AHP 模型划分项目优先级,结合遗传算法动态优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集团还建立动态监控系统与应急资源库,提升突发情况下的响应能力。实施六个月后,核心设备利用率提升至 88% ,人力调配次数下降 40% ,管理成本降低 12% ,项目群平均提前 15 天交付,延期率降至 4% ,整体资源利用率提高 10%-15% ,投资成本下降 6% 。该实践表明,统一管理、智能优化与动态监控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多项目资源配置效率,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总结:本研究基于工程管理视角,分析了多项目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常见问题与优化路径,提出了整体协调、动态管理、信息化技术与组织能力建设相结合的配置策略。通过实证案例验证,优化方案有效缓解了资源冲突,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与项目群整体效益。研究结果为提升多项目管理水平、实现资源配置科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具有较强的实际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聂克鹏 . 房地产开发视角下城市更新项目工程管理探究[J]. 新城建科技 ,2024,33(10):181-183.
[2] 陈立博 .CK 公司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D].长安大学 ,2024.001925.
[3] 黄蕾 .W 公司多项目管理中的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D]. 浙江工商大学 ,2022.00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