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三乐章艺术风格及演奏分析

作者

刘郅航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引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时期乐派音乐代表人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他是古典时期作曲家,不仅将维也纳的古典音乐发展至顶峰,同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独创了浪漫主义先河,为西方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一生坎坷,最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其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要求苛刻,年幼时的贝多芬就已经开始被父亲强迫学习钢琴、小提琴,想用强迫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称为一名优秀的音乐神童。年幼时家庭窘迫,三十岁耳朵便出现问题,晚年彻底失聪,他曾经企图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放弃了这个想法,贝多芬所经历的一切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这些在他的音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贝多芬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接的时期,他的作品为浪漫主义的开端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浪漫主义影响极深,即是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个良好的开端,又是对古典主义音乐有了总结。贝多芬一直在维也纳生活,他的许多作品对维也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十八世纪音乐作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在古典主义时期比较著名的还有理查德·瓦格纳等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创作于 1802 年。1796 年贝多芬的耳朵逐渐出现问题,1802 年,耳疾加重,导致他在音乐指挥中的失败,对于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切对他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当贝多芬立下遗言,打算离开人世,但由于对音乐的热爱,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音乐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让他选择了继续战胜困难,而不是逃避,靠着这份坚持的勇气,给他的作品中加入了更多深刻的影响和情感投入。

1802 年维也纳正处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罗曼·罗兰曾经对贝多芬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称为英雄的,并非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英雄主义于自由博爱的共和精神对贝多芬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贝多芬一生厌恶那些毫无意义的封建观念,崇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基本内容和贝多芬本人具有的善良、深沉的性格交融在一起,是贝多芬灵魂上散发出英雄主义的光彩。这也是造成贝多芬的作品中有磅礴大气的生命力和英雄主义思想。贝多芬创造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对人类情感的锻造。

三、《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

《暴风雨》奏鸣曲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贝多芬本人来命名的,作品创作完成后,其学生询问有关这部作品的内容及思想的理解,贝多芬对他的学生解释到“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莎士比亚是《暴风雨》的作者,在经历了很多人生坎坷、艰苦磨难下仍然保持着顽强的意志,与困难作着斗争,莎士比亚体现出的想法和贝多芬想表达的完全一致,很直接的反映出贝多芬的创作喜好,但贝多芬完全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将文字上的叙述变成了音乐的语言,用音乐来表达出他与命运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暴风雨》奏鸣曲中有关爱恨、善恶的思想感情和戏剧性的情结,让这部作品真正的充满了暴风雨的特征,暴风雨的迅猛、洗涤一切,同时又可以充满着生命力的热情。《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速度非常的快,充分的体现了暴风雨的特点。

四、《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采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展开部和结尾都较长。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唯一可以使他看到希望的就是因为,他只能在音乐中为自己疗伤,靠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继续前行。音乐的旋律有时典雅细腻,有时热烈奔放,旋律经过曲折婉转的流动,最终慢慢消失,仿佛是雨停了的感觉,消失在了主音 d 上,不仅结束了这个乐章,也结束了暴风雨。贝多芬用独特的音乐风格创作了暴风雨,并用暴风雨来表达了自己顽强的意志,使赋予了顽强的生命,用自己独特的曲式结构进行创作,使音乐完美的呈现。

第三乐章全部由十六分音符组成,分为展开部 - 呈示部 - 再现部 - 结尾。十六分音符在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跳动我们可以感受到风一样的感觉,贝多芬《暴风雨》的第三乐章主要是对第一乐章的补充,每当主声部由高到低进行时就是一个新的短段落的开始,句子的前半部分强调重复,第二个加强了重复句的后半部分,第三个重复句子到结尾。其实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之前的全曲所有材料,到那时还是主题的一部分材料,它只改变了色调和风格,使人耳目一新。

五、《暴风雨》第三乐章的难点及解决方式

(一)速度

速度在演奏上极其重要,速度错误可以直接的导致音乐情感上的表达错误,速度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所以我们在演奏时必须保证速度,不能出现任何偏差。第三乐章是小快板,并不是快板,速度不需要特别急,建议演奏者在平时的练习时保持速度的一致,运用节拍器,由慢到快,慢慢提速,保证乐段的速度均匀,不可以忽快忽慢,很多演奏者在练习时,随着旋律的起伏,节奏越来越快,快并不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暴风雨的感觉,要在演奏时保持节奏节拍一致,每一个接口要完美的衔接上,务必保证每个旋律的完整性,使听众感受到作者的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力度

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对力度的要求极其严格,力度可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想法,贝多芬的奏鸣曲大多都是激情澎湃,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深刻的去感受作者的想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贝多芬的创作思维恰巧构成了他内心的想法,他的作品往往表现的都是真实想法,传达出自己的感情和时代的发展。贝多芬的作品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柔弱小,强弱偏差较大,在暴风雨中要作出这些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中,力度变化运用的极为巧妙,演奏者想要演奏出生动的感情,需要在力度方面的处理发挥到极致。在练习力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感受每一次触键的感觉,寻找适合本段适合自己的力度,可以运用手指、手腕、手臂等不同的发力点去演奏,每一小节的力度都不容忽视。

(三)节奏

节奏方面是每个作品不可缺少的,暴风雨的谱面上并没有特别复杂的节奏,但要把握好节奏的整体效果,就要多加练习,力度、速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并将其保持运用在演奏中。在遇到较难的地方可以单独练习,保证整个曲子的完整性,将节奏的快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贝多芬的一生艰难坎坷,但永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造就了他对人生和苦难的感触。贝多芬的作品都融入了他的精神,这些作品表现了创作者对于生命坚韧不拔的毅力,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笔者通过对暴风雨奏鸣曲的学习和研究,总结了以上几点,希望可以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01] 陶珣 .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J].黄河之声 ,2018.(4).

[02] 张燕 . 贝多芬“ 暴风雨” 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03] 刘映辰 .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 [J]. 北方音乐 ,2019(11).

[04] 陈锐 . 与命运的斗争——诠释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 [J]. 内蒙古艺术 , 2010.

[05] 试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和演奏[J]. 赖锦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6(06)

[06] 赵晓生 . 钢琴演奏之道 : 新版 [ M].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