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下的英语时态教学实证研究
刘群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261061
英语时态是英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正确的语义表达、进行有效的交流作用。然而,英语时态教学长期面临一些问题。在英语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经常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现象。认知语法理论能够从认知层面出发解释语言及其结构,进而解释语言的概念化过程,并且提倡将语言、思维与认知进行结合。基于认知语法理论,通过本次研究分析认知语法理论适用于大学英语时态教学的有效性,并希望借助本次研究提供对于解决当前英语时态教学问题的新思路。
一、认知语法理论框架剖析
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以体验哲学为支撑,将语言看作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强调语言结构与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概念化方式密切相关。否认句法的自治性,认为句法结构不能脱离语义和语用不可分离,句法结构即是象征性的概念结构,主要体现为“认知域”、“意象图式”、“突显”和“概念化”。语言规则不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抽象的规定,而是基于人类经验和认知策略的约定俗成。语言也是依靠个人的认知加工以及个体的百科知识来完成的。
二、大学英语时态教学的困境与成因
(一)学生学习困境呈现
在大学英语时态学习中,学生的困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时态选择上, 65% 的学生在描述过去习惯性动作时错用现在完成时,如将“I used to walk to school” 写成 “I have walked to school”;结构运用上, 42% 的作业中出现动词形式错误,例如一般过去时里误用 “go” 代替 “went”,过去进行时中遗漏 “be” 动词,如 “Hereading a book at 8 last night”;语义理解上,近半数学生混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时间内涵, 38% 的学习者认为 “Have youeaten?” 和 “Did you eat?” 可以互换,忽略前者强调对现在的影响。这些错误反映出学生对时态的时间指向、结构规则及语境适配缺乏系统掌握。
(二)传统教学方法弊端
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时态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教师过度强调时态的形式变化,让学生死记硬背动词变位规则,却忽视了不同时态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差异,导致学生能准确写出时态形式,却无法理解其传递的时间逻辑和情感倾向。同时,教学中往往把规则讲解作为重点,大量时间用于分析时态构成,却很少引导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使得学生面对真实场景时,即便掌握了规则也难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时态。此外,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板书讲解和习题演练,缺乏情境对话、故事叙述等生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时态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
(三)基于认知视角的问题分析
从认知视角看,学生对英语时态理解困难,源于对时态概念的模糊认知。很多学生把时态简单等同于时间,未能理解其包含的动作状态等深层含义,比如,混淆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就是没把握“动作是否与现在有关联”这一核心差异。同时,学生对语言认知规律的把握不足也加剧了困境。学生常依赖机械记忆规则,忽略了时态使用的渐进性认知过程,比如,先感知语境中时态的表意功能,再归纳规则,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导致难以灵活运用。此外,缺乏语境认知是关键原因。时态的使用与具体语境紧密相连,学生在脱离真实交流场景的情况下学习,无法体会不同时态在特定语境中传递的情感、语气等细微差别,比如,不知道在请求场景中用过去时能表达委婉,自然难以准确运用时态。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明确
本研究基于认知语法理论框架,聚焦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相较于传统语法教学,运用认知语法理论(如突显观、概念化等)指导英语时态教学,能否显著提升学生对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等核心时态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语法测试成绩及语用准确性为衡量指标);二是认知语法理论如何通过重塑学生对时态“时间 - 情景”关联的概念化过程,影响其学习策略选择(如从机械记忆转向意义构建)及知识迁移效果;三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改善学生对时态学习的态度(如降低畏难情绪、提升主动探究意愿),并形成对时态意义的深层认知。
(二)研究对象选取
本部分将明确研究对象的选取情况及原因。选取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共 60 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 22 人,女生 38 人。选择该群体的原因是,他们已完成基础英语语法学习,对时态有一定认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理解,正处于语法知识深化阶段。同时,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未来对英语时态的运用要求更高,研究其学习情况更具代表性,能为同类专业学生的时态教学提供参考,且该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稳定,便于开展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确定
为收集有效数据支撑研究,此部分确定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同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实验法选取两个水平相近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用认知语法理论教时态)和对照班(用传统方法),通过前测、中测、后测获取学习数据。问卷调查在实验后开展,向两班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时态学习的态度、困难及对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法选取部分学生和两位授课教师,深入了解实验中的具体情况。定量分析主要处理测试成绩、问卷选项等数据,用统计方法比较差异。定性分析则针对访谈内容、问卷文字反馈等,挖掘背后原因,两种分析结合以全面呈现研究结果。
(四)变量控制策略
为控制无关变量,会先通过统一测试划分学生英语水平,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态掌握、整体成绩上无明显差异,且两组学生数量相同,男女比例相近。教学时间严格把控,两组每周英语课时一致,均为 4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且在相同时间段授课,避免时间差异影响学习效果。教材方面,两组使用同一版本英语教材,学习内容进度保持同步,确保接触的基础语法知识、词汇量等一致。此外,安排同一位教师授课,减少因教学风格、方法不同带来的干扰,同时控制课外作业量和难度,保证两组学习条件均衡,以此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地反映认知语法理论在时态教学中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语法理论用于大学英语时态教学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提升学生时态运用能力。这表明语法教学可立足认知规律,加强时态与意义、语境的关联。未来教学应继续扩大认知语法的应用范围,通过更多的语境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语法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鑫 .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113- 117.
[2] 张晓丹 . 认知语法理论在英语时体教学中的应用 [C]// 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