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性探索
白光辉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
为贯彻地理新课程标准,促使学生有效地地理学习,地理教师应更加注重新时代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体验式教育、实践式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探索、发现的意识,为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体验式实践教学概述
体验式实践学习指老师依据内容,组织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逐步掌握新课程内容,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方式,由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学习,由感受式教学转为创造性教学。体验式实践教育重视的是学习者的情感感受、生活的体验,而并非只注重他们在课堂掌握哪些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知地理知识,感受地理事物,通过能使学生完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传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实践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参与、实践、感官和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因为全身心的参与,从而使得地理学习效率和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大幅度提升。据统计,体验式实践学习法是传统学习方法效率的3-5 倍。
体验式实践课程具备了经历性、主体式、引导性、情境性等特点,促进了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构建,使学习者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地理,并能更高效提升学习者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体验式实践教学的运用
1. 实验操作,培养地理实践力
实验是地理中的主要科学研究手段,但在地理课程中,不少老师往往忽略地理实验。在实验中,经过他们亲自动手实施,眼、手、脑并用,能更加深入对地理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另外,地理实验并不仅仅为了得到最后的实践结论,他们在实验活动中,还必须经过设计、运用、观测、记录、实践,探索实验背后隐含的地理问题根源和规律。学生经过地理实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并利用熟悉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破解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从而形成了项目设计、执行的整个过程。
例子 1:当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透明水槽、冷热水、塑料隔板、红色和蓝色油墨等实验仪器设备,组织完成冷暖气团相遇的实验。在过程中可以看到,当隔板抽出透明水槽后,冷水和热水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面,即红色的暖水处在蓝色的冷水之上。因为暖水的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与暖气团的密度比冷气团的密度小原理一致。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形成正迁移的效应,对掌握锋面系统有重要意义。
例子2:在教学“城市内涝”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到校园的草地,把 2 杯等量的清水依次注入到草地和混凝土地面上,以观测地表水下渗的速率。我们可以看到,倒在草地上的水马上就没有了,而倒在混凝土上的水则较难下渗。经过实验,孩子们对研究城市内涝问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促进了孩子们对海绵城市的进一步认识。
2. 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教育是一个源自生命的领域,而大自然又是人类的本源,远离生命的地理教育将是空中楼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者必须掌握对日常生活有益的地理,地理课堂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老师在地理课堂上,要更多以日常生活为重点,给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并指导学生从日常入手,以地理学的视角体验生活,并处理日常生活现象。
例子 3:在教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学生可以使用平板计算机从地图上查找所在的居住区、大学所在地、商业中心、工业园等,以识别各种形式的土地利用问题,并大致画出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的方位。以学校为例,布置各小组完成校园平面图的绘制,这种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对手能力非常有意义,通过加深对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现实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学校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各功能分区,把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调动学生研究的兴致,帮助学生以地域的视角了解生活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
例子 4:在教学“农业的区位选择”中,老师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让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农产品或土特产,并分析这些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如广东陆丰的龙龙金红薯采用生态模式种植,利用碣石湾畔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优势,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数土壤土质偏沙性,非常适合种植鲜食甘薯,通过科技赋农,提升品质和销量,助力乡村振兴。同学们从耳熟能详的家乡特色农业入手,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认识、深刻了解家乡,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
3. 开展研学,实地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立足汕尾本土资源,学校地理科组集体设计了一系列汕尾研学旅行活动方案,通过实践与优化,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汕尾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精品线路,让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与汕尾乡土地理有效融合,让更多的中学生能通过参与研学旅行活动,提升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增进对家乡汕尾自然、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家乡汕尾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三、高中地理体验式实践学习的优势
1. 明确了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课堂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他们亲自感受,主动掌握。地理老师在实施体验式课堂中确定新课堂目标,实现课堂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理论相结合,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地理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实践意识,推动他们终生学习。
2. 在课堂中预设了体验内容和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按照课堂任务的实际需要预先计划好体验情境,以做到学生在实际的课堂上都有十足把握。老师在实施课程设置前,把课程安排、课堂行为、课堂内容、课程设计等各方面详尽罗列,并预测了各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困难问题,找到具体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乱。完整的准备只是完成课堂的一部分,唯有事前作好预备,方可游刃有余地驾驭体验式的课堂。
3. 适当提供体验环境
体验式实践教学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适当而良好的环境能够紧扣学习者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想象。教材的创造情景是典型、有趣的,具备科学性、社会性、时代感,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报道时事、故事、图片、影片、模拟实践等创设情境,以增强学习者的感官感受。
四、高中地理体验式实践学习面临的问题困难
1. 课堂进度和节奏难以和考试进度统一
学生往往对某一种教育场景特别敏感,逗留的时间太久,若老师没有有效掌握,使得某个小的知识点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比如,在讲授“常见的地貌类型”过程中,老师在多媒体上大量展示了视频、照片等,如溶洞、石灰岩、峰林、沙丘、沙滩等,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景色中,而老师一旦不能准确把握,他们会彻底遗忘在视频、照片中,没有认真分析这种地形究竟是哪种性质、形状等,从而达不到体验教育的目标,损失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无法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特别是面对考试,学生将无所适从。
2. 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感受很难进行引导与评估
孩子之间具有差异,每个孩子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对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感知亦存在差异。孩子在实践作业、自制教具、角色体验时都可能存在困惑,假若老师没有有效地加以引导,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特别是常规课堂,老师在同一时间里无法对每个孩子的体验成果做出判断。
3. 体验环境的设计参差不齐
体验式实践教学必须创造环境,为寻求环境的多元化,丰富孩子的体验经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取过多的场景,使课堂焦点无法突出,孩子对复杂的或第一次接触的场景会感觉到陌生。他们从一种根本认识的环境中学到新的东西时,对学习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体验式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乐做、善思、活学,上课过程充满了生命力。新课标改革中注重课堂转换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也要传承常规教学,身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程度地利用体验式实践教学在地理学科的优势,提升地理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杨静,霍文光 . 考试周刊 .2021(72)
2. 例谈高中地理情境式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李强. 新课程研究 . 2019(31)
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本文系广东省 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汕尾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 (项目编号:2023Y QJK38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