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马阿元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730000
引言:
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档案管理领域亦不例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的载体形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档案的开放共享、安全保护和价值挖掘成为重要议题,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仍停留在传统阶段,难以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逐渐拓展,从简单的保管转向知识服务和文化传播,这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建立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强化专业理论更新
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轮训制度是提升其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轮训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周期性的培训,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行业前沿理论和技术动态,弥补知识短板。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涵盖档案学基础理论、法律法规、标准化管理等专业知识,也要引入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安全、人工智能辅助归档等新兴技术应用,确保培训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理论体系已难以完全指导实践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或学术交流,帮助从业人员深入理解档案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行业期刊、学术论坛、在线课程等资源,拓宽专业视野,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学术论文。
2. 推行档案数字化操作专项技能认证,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随着档案管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推行档案数字化操作专项技能认证已成为提升从业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重要抓手,档案数字化不仅涉及扫描、存储等基础操作,更包含元数据标引、数据安全、长期保存等专业技术环节,亟需通过标准化认证体系规范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专项认证应当围绕数字化全流程设计考核内容,从硬件操作到软件应用,从格式标准到质量控制,形成阶梯式能力评价体系 [1]。档案部门可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作,将认证结果纳入职业资格评价系统,使认证与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相衔接,增强从业人员参与认证的内生动力。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更需要培养其数字化思维和系统性管理能力,专项技能认证应当成为能力提升的起点而非终点,认证后的持续学习机制同样重要。档案部门可依托认证结果开展针对性培训,对基础薄弱人员加强实操训练,对已获证人员则侧重数据分析、系统运维等进阶内容,认证体系设计中应适当增加档案数字化项目管理、跨部门协作等综合能力考核,引导从业人员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管理者转变。
的良性互动。建立跨代际的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业务研讨和案例分析,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智慧,要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共享意识,鼓励建立部门知识库,将导师制中的经验传授转化为可留存的组织记忆。
4. 开展档案信息安全专项培训,提升保密意识和防护能力
开展档案信息安全专项培训已成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档案安全风险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的新特征,传统的 " 重保管轻防护 " 思维已难以应对当前挑战。专项培训应当系统覆盖信息安全知识体系,既要包括《档案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制度的解读,也要涉及数字档案加密技术、访问权限管理、防篡改措施等实操内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防护能力是一项需要持续深化的系统工程,专项培训中不仅要传授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更要注重培育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文化。通过剖析典型泄密案例,让学员深刻理解档案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 保密无小事" 的职业信念 [2]。
针对不同岗位特点,培训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线操作人员重点掌握日常安全规范,管理人员则需强化安全制度建设能力。要建立常态化的知识更新机制,及时将新型网络威胁、最新防护技术纳入培训内容,保持安全防护能力的前沿性,档案部门还可以通过建立安全技能竞赛、设立安全示范岗位等方式,营造全员重视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
5. 开展档案法规知识年度考核,强化依法管档意识
开展档案法规知识年度考核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法治素养的关键举措,随着《档案法》的修订实施和配套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档案工作已进入全面依法治档的新阶段。而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仍存在法规意识淡薄、理解不深等问题,导致档案收集不完整、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合规等现象时有发生,年度考核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涵盖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开放利用等专业法规内容。
强化依法管档意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年度考核只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实施过程要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应当注重考核内容的实践指导价值,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档案管理人员理解法规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和操作规范。要配套建立法规培训体系,在考核前组织专题辅导,考核后开展薄弱环节强化,形成 " 学习 - 考核 - 提升 " 的良性循环,各级档案部门还应将法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定期组织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结语:
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档案工作创新与转型的核心动力,面对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挑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以更好地履行档案工作的使命,档案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协同合作,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 建立档案管理" 导师制" 培养模式,促进新老员工技能传承 参考文献:
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经验性特征,许多核心技能如档案鉴定、分类整理、特殊载体保护等,往往依赖于从业者长期积累的实践智慧,难以通过标准化教材完整传授。通过为新人配备资深导师,可以建立一对一的技能传承渠道,使隐性知识得以系统化传递,根据业务方向匹配导师资源,如文书档案专家指导归档流程优化,数字档案专家指导信息系统操作,确保指导的专业针对性。导师制不应局限于操作层面的 " 传帮带 ",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包括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敏锐的价值判断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 导师制 " 在促进技能传承的同时,也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深员工在指导过程中需要不断梳理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往往能激发新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灵感,而新员工带来的新鲜视角和信息技术素养,也能促使传统工作方法的优化改进,形成教学相长
[1] 陈纯莲.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 [J]. 兰台内外,2023, (25): 67-69.
[2] 苗壮 . 关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档案 , 2023, (01): 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