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林业生产建设研究
孙衣呷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人民政府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615802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林业发展面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的双重挑战。本文基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探究其对生产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资源清查、功能区划等基础工作,以及智能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阐明科学规划对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旨在为构建现代化林业生产体系提供新思路,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关键内容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资源调查与数据采集,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在资源调查与数据采集方面,森林资源清查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涉及对森林资源的全面摸底和动态监测。清查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树种组成、林分结构、蓄积量、生长状况等基础数据,还需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壤特性以及碳汇能力等生态指标。
在规划设计方法方面,森林功能区划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根据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需求,将森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型,如经济林、生态林、防护林等,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经济林主要以木材生产和非木质林产品开发为目标,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林则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强调生态功能的发挥;防护林则侧重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防护效益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能够有效协调林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或利用不足。此外,采伐与更新规划也是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的采伐规划需要综合考虑林分状况、生长规律、市场需求以及生态影响等因素,确定合理的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和采伐周期,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1]
2. 调查规划与资源高效利用
林业生产建设的核心方向之一是调查规划与资源高效利用,这一方向强调通过精准的调查数据和科学的规划手段,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详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只有准确掌握森林的树种组成、蓄积量、生长速率、分布状况以及生态敏感性等信息,才能制定出既满足木材生产需求又兼顾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经营方案。精准调查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扫描以及地面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尺度、多维度的森林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采伐、抚育、更新等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在木材生产方面,调查数据可以帮助经营者确定最优的采伐区域、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避免盲目采伐导致的资源浪费或生态破坏。例如,在成熟林分中,通过生长模型和蓄积量测算,可以精确计算出合理的采伐量,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在生态敏感区域,如水源涵养林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则需严格控制采伐活动,甚至完全禁止商业性采伐,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基于资源数据的采伐限额制定是调查规划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典型案例。采伐限额制度是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在制定采伐限额时,首先需要通过森林资源清查获取各区域森林的龄组结构、生长量、枯损量以及可采资源量等关键数据,结合森林经营方案和生态保护要求,综合确定各区域的年度采伐总量。例如,在某省的重点国有林区,林业部门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地面样地调查,精确测算出各林场的可采蓄积量,并依据森林演替规律和生态保护红线,将采伐限额分解到具体林班和小班,确保采伐活动不超出森林的自然再生能力[2]。
3. 规划设计对营林生产的指导作用
林业生产建设中,规划设计对营林生产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人工林培育与天然林修复方面,科学的规划策略直接决定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水平。人工林培育作为弥补天然林资源不足、满足木材需求的重要途径,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的规划设计。在规划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立地条件、气候特征、土壤性质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育方案。例如,在南方丘陵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时,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地形坡度、水土保持要求以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建设目标,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优化种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的平衡。而对于天然林修复,规划设计则更强调生态优先原则,需要基于退化林分的现状评估,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比如,在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可通过补植乡土树种、改善林分结构、控制干扰因素等方式,逐步恢复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无论是人工林培育还是天然林修复,科学的规划设计都能为后续的营林生产提供明确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框架,避免盲目性和资源浪费。
树种选择和种植密度的科学确定是规划设计指导营林生产的核心内容,二者与生产效益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在树种选择方面,需要遵循 " 适地适树 " 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经济价值和生态适应性。以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为例,虽然桉树生长快、经济效益显著,但长期单一树种种植可能导致地力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就需要考虑树种轮作或混交林模式,比如桉树与相思树、樟树等乡土树种搭配种植,既保持生产力又维护生态平衡。而在北方地区,针对防风固沙林的建设,规划设计则倾向于选择抗旱耐寒的树种如樟子松、杨树等,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树种组合。
4. 现代技术与智能林业生产
现代技术与智能林业生产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数字化调查手段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林业资源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其中激光雷达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够快速获取森林的三维结构信息,包括树高、冠幅、蓄积量等关键参数,其数据精度可达厘米级,为精准林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与传统人工调查相比,激光雷达不仅工作效率提高数十倍,还能获取人工作业难以触及区域的详细数据,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林区具有显著优势。大数据分析技术则通过对海量林业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揭示森林生长规律、病虫害发生趋势等有价值的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多年积累的森林资源数据,可以建立不同树种的生长预测模型,准确估算未来木材产量,指导采伐计划的制定。这些数字化调查手段的应用,使林业生产从传统的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与生产建设的融合发展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表明,精准的资源调查、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共同构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支柱。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林业生产的融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明 , 王建国 , 张森林 . 林业调查规划与资源可持续利用[M].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20.
[2] 陈志远, 刘慧芳, 赵立新. 基于激光雷达与遥感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研究 [J]. 林业科学 , 2021, 57(5):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