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植保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王清文
泰山区化马湾乡人民政府 山东泰安 27100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与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化趋势,使得病虫害发生规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2020 年以来,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跨境迁飞性病虫害的爆发周期明显缩短,传统化学农药防控效果衰减速度加快,部分害虫种群抗药性指数三年内增长 1.8 倍。这种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既暴露出现有推广体系在技术筛选、传播渠道和服务支撑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小农户生产模式与现代技术应用要求间的适应性冲突。系统性研究技术应用障碍的形成机制与破解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农业技术中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一)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生态链调控实现病虫害自然抑制,其技术路径主要涵盖天敌昆虫培育、微生物制剂研发及应用技术优化三个维度。天敌昆虫释放需建立区域性害虫种群动态数据库,依据作物生长周期与害虫发生规律匹配特定天敌种类,例如在蚜虫高发期前两周投放瓢虫卵卡,借助温度湿度控制装置提升孵化存活率。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强调菌种活性保持与田间施用协同性,枯草芽孢杆菌与白僵菌复合菌剂在土壤处理阶段通过滴灌系统均匀渗透至作物根际,形成微生物群落防护屏障[1]。
(二)智能监测预警网络部署
基于物联网的虫情监测系统由田间传感终端、数据分析平台与决策支持模块构成,其技术实施重点在于监测节点的科学布设与数据解读的本土化适配。传感终端采用太阳能供电的红外诱捕装置与图像识别摄像头组合模式,在稻田区按每 50 亩配置 1 个监测点的密度捕捉二化螟成虫迁飞轨迹,数据经边缘计算设备预处理后上传至云端分析系统。数据分析平台需内置区域性病虫害预测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关联历史发生数据与实时气象参数,生成未来7-14 天的虫害风险等级图谱。
(三)生态调控技术集成应用
作物生态系统调控通过优化农田生物多样性实现病虫害自然控制,具体技术组合包括间作套种模式设计、功能植物带构建及物理诱控设施布局。间作套种方案需依据主栽作物根系分泌物特征选择伴生植物,例如在茄科作物种植区穿插万寿菊抑制线虫繁殖,利用薄荷挥发物质干扰夜蛾类害虫化学感应。功能植物带的规划需考虑空间布局与生长周期同步性,在果园外围种植蓖麻形成盲椿象迁徙屏障,于大棚入口处设置芳香植物隔离带阻断粉虱入侵路径。
(四)农药科学施用技术规范
化学农药的精准使用强调剂量控制与施用时机把握,其技术框架包含药剂筛选评估、施药器械升级及抗性管理三个关键环节。药剂筛选建立在地块级病虫害抗药性检测基础上,通过便携式快速检测试剂盒测定田间样本对各类药剂的敏感度指数,据此制定包含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使用方案。施药器械的技术改造聚焦雾滴粒径控制与沉积均匀性提升,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配备压力调节阀实现冠层内外同步覆盖,无人机飞防作业采用离心雾化喷头减少药液飘移损失。
二、现代农业中的植保技术应用策略
(一)技术推广体系的协同建设
植保技术推广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的实施架构,重点解决技术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断层与资源错配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跨层级的政策衔接机制,将植保技术推广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专项资金划拨与项目制管理推动技术落地。科研机构的技术输出需对接基层实际需求,建立由县域农技推广中心牵头的技术适配评估小组,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与种植规模筛选适用技术清单。市场主体的参与机制设计应注重商业可持续性,引导农资企业开发植保技术套餐服务包,将无人机飞防、智能监测设备租赁等新型服务模式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范畴。推广过程中需建立动态反馈渠道,在乡镇层级设置技术应用观察点,定期收集农户操作难点与设备运行数据,形成技术改良建议直达科研团队的快速响应通道。
(二)基层人员技术培训体系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依赖于系统化的培训机制设计,培训内容需兼顾理论认知与实操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开发应依据区域主要作物植保技术规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流程图,例如将害虫识别要点制成便携式对比图册,将药剂配比公式转化为手机端的交互式计算工具。培训方式采取田间学校与移动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作物关键生育期组织现场演示教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病虫害爆发场景进行应急处置演练。培训师资队伍组建实行“专家+ 土专家”双导师制,邀请具有成功应用经验的种植大户参与教学案例编制,通过真实操作场景还原增强培训代入感。
(三)区域性技术整合方案制定
植保技术应用需突破单一技术推广模式,根据区域农业生态特征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整合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县域尺度的作物植保技术需求清单,通过网格化调查摸清不同种植区的技术应用瓶颈,例如设施农业连作障碍突出的区域侧重土壤消毒技术集成,露地种植区主推抗逆品种与生态调控技术组合。技术包设计遵循“基础模块 + 可选模块”的架构,基础模块包含通用性强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可选模块根据作物类型匹配专用技术单元,例如果树区增加树干注射施药装置,叶菜种植区配套黄板诱杀设施[2]。
(四)数字化管理工具深度应用
信息技术与植保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重塑技术推广与服务模式,其核心在于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赋能体系。基层植保数字化平台建设需整合物联网监测数据、农事操作记录与气象预警信息,开发具备自动诊断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当传感器检测到特定环境参数组合时自动推送对应技术措施。移动端应用的功能设计强调操作便捷性,开发扫码识别病虫害功能时嵌入分级响应机制,对常见病虫害提供应急处理方案,疑难病例则启动专家会诊通道。技术应用过程的数据采集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完成,例如智能配药机记录每次施药的药剂种类与剂量,无人机飞防系统自动生成作业轨迹图,这些数据同步上传至区域植保数据库形成技术应用档案。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技术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已形成涵盖生物调控、智能监测与生态干预的完整技术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化学防治的路径依赖,构建起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新模式。为此,可重点关注技术采纳行为的经济激励机制设计,以及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植保技术弹性评估体系构建,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蓓 , 杨再豪 . 加强农业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现代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J]. 种子世界 , 2025, (01): 126-128.
[2] 王玉建 . 农业无人机植保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推广应用 [J]. 农业工程技术 , 2023, 43 (26):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