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丹
无锡市惠山区数字信息产业园培训中心
伴随知识经济深化与数字技术革命,高端教育培训行业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价值创造逻辑。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其核心资产是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服务效能直接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HRM)水平。然而,行业当前普遍面临战略滞后于技术迭代、高端复合型师资供给不足、组织结构刚性制约敏捷响应、数据价值挖掘浅层化等管理痛点。因此,亟需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核出发,系统探究其赋能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这不仅是行业自身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是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核及其对HRM 的范式重构要求
新质生产力并非单纯技术概念的延伸,其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质的跃升。其重要特征体现为:
1.跃迁性:以颠覆性技术(如AIGC、大数据)突破传统生产函数边界;
2. 要素高级化:数据、知识、智力资本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其价值创造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3. 系统协同性:强调技术、制度、组织、人才等要素的深度耦合与网络化协同。
这对人力资源管理(HRM)提出深刻的范式重构要求:
1. 价值核心迁移:从“事务支持”转向“战略驱动力”与“价值共创中心”;
2. 决策模式革新:由经验驱动全面转向基于深度数据洞察的智能决策;
3.能力结构重塑:人才标准向“数字素养 × 专业深度 × 创新敏捷力”三维复合能力模型演进;
4. 组织形态进化:构建突破物理边界、高度弹性化、利于知识流动与创新的网络型组织。
三、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挑战
高端教育培训行业服务于政府精英、企业高管、专业技术领军者等群体,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独特挑战:
1. 战略前瞻性失焦:人力资源规划滞后于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伦理、绿色金融)的爆发性需求,被动响应市场变化;
2. 人才结构适配危机:兼具深厚理论功底、前沿产业洞察与卓越教学转化能力的“学者型实践者”供给严重短缺,传统师资培养模式效能递减;
3. 组织韧性不足:科层化结构难以支撑跨学科项目快速组建与资源调配,响应客户定制化、敏捷化需求能力弱;
4. 数据驱动效能薄弱:海量教学行为与学习效果数据未能有效转化为师资优化、课程迭代、精准营销的驱动力,数据孤岛现象显著。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的三维路径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要素与系统的协同作用,为破解上述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维度一:智能工具驱动运营与决策跃升
1. 人工智能赋能人才甄选: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情境模拟技术,精准评估候选人的知识储备、思维模式与教学潜质(如 UniHire 智能面试平台);
2. 数据驱动个性化发展:基于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刻画学员能力图谱与师资教学风格图谱,实现精准的“师 - 课 - 生”匹配与个性化发展路径规划;
3. 智能流程自动化(RPA):自动化处理排课、考勤、薪酬核算等高频事务,释放HRBP 聚焦战略与人才开发。
(二)维度二:数据与知识要素重构人力资本价值链
1. 知识资产化平台:构建机构内部知识图谱与专家网络系统(如KMS+ 专家黄页),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标准化与高效复用,提升整体智力资本密度;
2. 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整合教学反馈、市场趋势、人才流动数据,构建预测模型,指导课程研发方向、师资结构调整与区域市场策略优化;
3.动态能力定价机制:基于项目复杂度、市场稀缺度、交付效果数据,建立更科学的讲师资历认证与课酬动态定价体系。
(三)维度三:开放式协同网络重塑组织形态与生态
1. 平台化 + 项目制组织:打破固定部门边界,以课程 / 项目为核心组建动态虚拟团队,整合内外部顶级专家资源(如华为“蒙哥马利计划”);
2. 产学研用融合生态:与顶尖高校实验室(如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科学实验室)、科技企业研究院(如华为的 2012 实验室、腾讯 AI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建立战略人才共育与知识转化通道,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3. 柔性雇佣与人才池:建立覆盖全球的顶尖专家“柔性人才库”,通过智能合约管理项目制合作,实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弹性人才供给模式。
四、迈向高质量发展:系统实施路径
实现新质生产力深度赋能,需构建系统化实施框架:
1. 战略锚定与顶层设计: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机构核心战略,明确“科技× 人才”双轮驱动愿景,制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2. 智能基座与数据治理:投入建设一体化智能人力资源平台(如SAP SuccessFactors+ 自研 AI 模块),打破数据孤岛,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与安全伦理规范。
3. 人才标准与培养重构:定义“数字素养 + 专业权威 + 教学设计力 + 商业敏锐度”新标准,设计混合式(线上AI 教练+ 线下实战工作坊)持续学习体系。
4. 韧性组织与机制创新:推广“平台 + 自主经营体”模式,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资源调配与决策权;建立基于价值贡献的多元激励与容错试错机制。
5. 生态共建与价值共创:主动嵌入区域创新网络与全球知识社区,通过联合研发、人才互换、成果共享实现能力跃迁与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高端教育培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系统性解决方案。其赋能本质在于通过智能技术穿透管理壁垒、通过数据与知识要素重构价值内核、通过开放协同激发组织活力。成功的转型要求机构在战略层面将人力资源视为核心科技资产与创新引擎,在操作层面坚定推进智能化工具应用、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组织范式革命。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新质生产力下行业人才能力模型的实证构建、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效能的多维度评估、以及政策环境对产教融合人才生态的支撑机制等方向。唯有主动拥抱变革,高端教育培训机构方能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锻造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力,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贡献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天雨 . 新质生产力赋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 [N]. 山西日报 ,2025-06-17(011).
[2] 孙月梅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 [J].经营管理者 ,2025,(05):82-83.
[3] 何波 . 强化高水平教育培训发展新质生产力 [J]. 石油组织人事 ,2024,(04):54-56.
[4] 王晓晗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 [J]. 办公室业务 ,2025,(10):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