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非遗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白玛措姆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墨脱县文化和旅游局 文化活动中心 860000
引言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作为门巴族、珞巴族的核心聚居区,孕育了墨脱门巴服饰、墨脱石锅、米咕珞巴聶峒歌曲、珞巴乐器“槟邦”、藤竹帽编织技艺等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受“地险路绝”(曾有“猴子路”之称,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的地理限制,墨脱非遗保存了极高的原真性。2013 年墨脱公路通车、2023 年波墨公路升级后,封闭的文化生态被打破,既迎来外来文化交流的机遇,也面临传统技艺传承断层的挑战。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墨脱以非遗传承为纽带激活基层文化活力,通过设施完善、数字赋能与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特色路径。
1. 墨脱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1.1 文化生态的双向冲击。公路开通前,墨脱“隔江看得见,走路需一天”的封闭环境,使门珞文化(如狩猎习俗、竹编工艺)保持了原生形态。但随着交通改善,游客量从 2022 年的 16.2 万人次激增至 2024年的 60.55 万人次,外来文化加速渗透,传统语言使用场景缩减(如门巴语、珞巴语在青少年日常交流中使用率不足 30% ),民俗仪式简化现象突出。
1.2 传承主体的代际断层。非遗传承面临“高龄守艺与青年疏离”的矛盾。以米咕珞巴聶峒歌曲为例,现存 1 名传承人已 78 岁,仅 2 名40 岁以上学徒;藤编、石锅制作等手工艺因耗时久、收益低,年轻群体参与意愿弱,部分技艺面临“人亡艺绝”风险。
1.3 保护体系的系统性不足。非遗资源分散于各村,统筹保护机制滞后。截至 2024 年,达木珞巴民族乡虽已实现村级活动广场全覆盖,但贡日村因地形限制尚未建成;县域层面非遗数据库尚未与林芝市文旅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存在壁垒。案例:达木村猎人扎西转型非遗守护者,将自家房屋改建为珞巴文化体验馆,收藏狩猎工具 30 余件、动物皮毛标本 12 套,既成为村民开展传统技艺交流的日常空间,也为游客提供了在“靠山吃山”文化传统的活态体验场,年均接待访客超5000 人次。
2. 多维协同:非遗活态传承的群众文化路径
2.1 阵地建设:筑牢文化认同的基层载体
公共文化空间网络。建成村级活动广场18 个(覆盖 85% 行政村)、莲花书屋(西藏首个智能图书馆,整合非遗数字资源库,年接待读者20 万人次)、琼花剧场(全景声沉浸式剧场,年均展演《墨脱情》等融合门珞风情的剧目 60 场),构建 " 日常活动—知识传播—艺术呈现" 的立体阵地。
非遗进校园的深度融入。在县完全小学开设“非遗兴趣工坊”,2025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20 名学生参与竹编、门巴服饰、藤编、槟邦演奏体验,其中8 名学生加入校级非遗社团,形成“体验—兴趣—传承”的培育链条,强化青少年文化认同。
2.2 人才培育:激活传承活力的内生动力
“传帮带”体系的分层构建。由乡文旅服务中心牵头,组织 12 名非遗传承人成立“传习专班”,在各村设立“非遗工作坊”;妇联选拔36 名妇女组建村级文艺队,每村编排 1—2 个原创珞巴舞蹈,推动非遗从“传承人独守”向“群众共参与”转变。
数字化资源的抢救性保护。通过“非遗挖掘专班”深入40 余个村落,采集门巴老歌 50 首、珞巴歌曲 11 首,建立包含音频、视频、口述史的数字化资源库,为传承教学提供标准化素材。
3. 数字赋能与媒介融合:突破非遗传播的地域边界
3.1 数字化保护:构建非遗的“数字基因库”
佛山援墨工作组立足门珞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非遗挖掘专班,运用“田野调查 + 数字技术”的创新模式,深入墨脱县7 个乡1 镇40 余个村落,采集了 50 首门巴老歌、11 首珞巴传统歌曲,形成 41 份高清视频、1200 分钟录音资料,成功建立墨脱首个县级非遗数字化资源库;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墨脱中小学开设艺术夏令营,增进文化交流,在佛墨两地架起文化认同桥梁,以文化认同夯实精神纽带。
3.2 新媒体传播:打造非遗的“破圈矩阵”
智慧文旅平台的精准触达。开发“云游墨脱”小程序,集成电子导览、非遗短视频(796 条,总浏览量 1568 万次)与慢直播功能,服务游客超70 万人次,推动“美丽边城·秘境墨脱”搜索量年增 210% 。
跨界传播的流量效应。邀请胡歌、朱迅等开展“探秘墨脱”直播(累计观看量 520 万),文旅局长出镜拍摄的门巴服饰制作短视频播放量破300 万,带动竹编工艺品线上咨询量增长3 倍。
4. 文旅融合:非遗产业赋能群众增收的实践
4.1“非遗 + 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主题节庆的场景化呈现。“桃灼林芝·茶香墨脱”茶文化旅游季活动期间设立非遗体验区,游客可参与墨脱石锅制作、门珞服饰试穿、槟邦演奏等活动(2024 年接待体验者 8.2 万人次);期间推出“茶宴百味”门珞美食宴,将石锅鸡、门巴手抓饭等非遗技艺纳入旅游消费链,带动餐饮收入增长 65% 。
民宿集群的文化嵌入。打造巴登新院、格林援藏民宿群,融入藤、竹编装饰、门巴歌舞夜间展演,培育“住非遗民宿、品文化体验”的消费模式,2024 年民宿收入中文化体验占比达 38% 。
4.2 手工艺产业化的升级路径
茶旅融合的典型示范。依托 1.9 万亩高山有机茶园,开发采茶制茶体验游,2024 年茶青产量 102.94 万斤,带动茶农增收 1540 万元,助推墨脱入选“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实现“一片叶子带活一方文化”。案例:门巴石锅从传统炊具升级为文旅 IP,通过抖音直播展示“手工锻造”工艺,单价提升,成为墨脱非遗产业化的标志性产品。
5. 结论:构建边疆非遗传承的“墨脱范式”
墨脱非遗传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科技赋能为杠杆、文旅融合为引擎,实现了三大突破性转变:从“静态收藏”到“活态融入日常”(通过阵地建设与群众参与),从“地域封闭”到“全域传播共享”(依托数字化与新媒体),从“文化资源”到“发展资本”(借助产业化增收)。2024 年,农牧民旅游增收 3542.8 万元,同比增长 94.93% ,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课程体系(如非遗册、组建非遗社团联盟)、建立跨区域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纽带,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文化润边”的可持续方案。
实践启示:墨脱经验表明,非遗传承需立足“保护为本筑牢根基、创新为用激活活力、融合为径拓宽价值”,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为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西藏日报 .(2024). 达木珞巴民族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珞巴文化知名度[N]
2. 佛山援墨工作组.(2024). 文化润边促融合创新驱动谋发展[R]
3. 李娟 .(2023). 墨脱特殊地域群众文化特征分析 [J]. 西藏民族研究
姓名: 白玛措姆
研究方向 : 墨脱基层群众文化系列、墨脱门珞民族文化及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墨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