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齐文化旅游研学线路开发研究

作者

王真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连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地域文化、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齐文化发源于今山东淄博地区,自姜太公封齐始,历经管仲改革、稷下学宫兴盛等重要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物质遗产包括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稷下学宫遗址、周村古商城等,非物质遗产涵盖《孙子兵法》思想、陶瓷琉璃技艺、周村烧饼制作等。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适合通过研学活动实现活态传承。当前,围绕齐文化的研学线路虽有初步探索,但仍存在资源整合松散、体验形式单一、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研究齐文化旅游研学线路的开发路径,对于提升研学质量、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齐文化的核心内涵

齐文化的核心内涵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姜太公封齐时提出“因其俗,简其礼”,尊重当地民俗而不墨守成规,奠定了齐文化开放包容的基调;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的经济改革,“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体现出务实求变的精神,这种精神让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经济强国;稷下学宫汇聚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进一步彰显了齐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这种特质在不同领域有着具体体现,在军事领域化为《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辩证思维,在民生领域演变为对饮食、手工艺的精工细作,如博山菜的宴席文化、周村烧饼的千年传承。这些内涵共同构成了齐文化“经世致用、开放创新、民生为本”的精神内核。

二、齐文化的研学价值

齐文化的研学价值体现在多维度的教育功能中。在历史认知层面,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殉马坑、古车博物馆等遗迹,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先秦时期齐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与社会生活,理解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脉络;在思想启迪层面,稷下学宫的学术争鸣、管仲的改革策略、孙武的军事智慧,可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提供生动案例,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学会辩证思考;在实践体验层面,周村烧饼制作、陶瓷琉璃烧制等传统技艺,为动手实践提供了丰富载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在精神传承层面,齐文化中“务实不保守、开放不盲从”的特质,与当代社会倡导的改革创新理念相契合,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三、齐文化旅游研学线路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淄博及周边地区已初步开发了一批研学线路,如临淄区的“齐国历史探秘线”,串联齐国故城遗址、殉马坑、管仲纪念馆;周村区的“民俗体验线”,涵盖周村古商城、烧饼工坊、丝绸博物馆;博山区的“非遗技艺线”,包含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博山菜博物馆等。这些线路通过串联核心景点,结合简单的讲解与体验活动,年接待研学团队数量逐年增长,尤其在寒暑假期间成为中小学研学的热门选择。

同时,部分景区开始尝试创新形式,如管仲纪念馆推出“小小谋士”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模拟齐国朝堂议事理解管仲改革措施;周村烧饼工坊开设手工制作体验,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非遗传承;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设置“小小工匠”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琉璃制品。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研学的互动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四、齐文化旅游研学线路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缺乏系统性

各景点多独立运营,线路设计多为简单串联,缺乏内在逻辑关联。例如,齐国故城遗址与周村古商城虽同属齐文化范畴,但线路中未体现“先秦政治文化”与“明清商业文化”的历史延续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链条。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只能孤立地了解各个景点的信息,无法构建对整个齐文化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降低了研学的深度。

(二)体验形式单一且深度不足

多数线路仍以“参观 + 讲解”为主,即使有体验项目,也多为流程化的“打卡式”活动。如烧饼制作仅停留于简单操作,未深入讲解其与齐地商贸历史的关联;陶瓷琉璃制作体验多为机械模仿,缺乏对技艺背后文化内涵的解读。对于稷下学宫的思想内涵,缺乏“模拟辩论”“观点研讨”等互动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导致研学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官体验。

(三)线路缺乏分层设计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存在显著差异,但现有线路多采用统一内容。例如,面向小学生的线路中包含过多抽象的历史概念,超出其理解范围;而面向高中生的线路又缺乏足够的学术探究空间,无法满足其深入学习的需求。这种“一刀切”的设计导致“学不致用”,影响了不同群体的研学效果。

(四)配套服务不完善

部分线路过度追求“旅游”属性,将研学简化为“短途观光”,缺乏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讲解人员多为普通导游,对文化内涵的解读浅显,难以将齐文化的深层价值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同时,缺乏配套的研学手册、任务单等教育工具,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考方向,难以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标。

五、齐文化旅游研学线路开发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的线路体系

基于齐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不同群体的研学需求,构建多主题、多层次的线路体系。围绕“历史溯源”“思想探究”“技艺传承”“民俗体验”四大主题设计主线,每条主线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设置不同难度层级。例如,“历史溯源线”可针对小学生设计“趣味寻宝”活动,通过寻找仿制的古代兵器、货币理解齐国军事与经济;针对高中生则增加“齐国制度演变”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脉络。

(二)深化体验设计,增强文化关联性

突破“浅层参观”模式,将齐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项目。在历史场景还原方面,利用 VR 技术重现齐国宫殿、稷下学宫辩论场景,让学生“穿越”到先秦时期;在思想互动方面,设计“稷下学堂”模拟活动,学生分组扮演诸子百家学者,就“治国之道”展开辩论;在技艺实践方面,深化非遗体验的文化内涵,如在周村烧饼制作中融入“齐地商贸故事”讲解,让学生理解技艺与历史的关联。

(三)加强配套服务建设

组建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对导师进行齐文化知识、研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升其讲解和引导能力。编写针对性的研学手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学习目标、任务清单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明确研学方向。同时,建立研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反馈、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估研学效果,不断优化线路设计。

七、结论

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研学价值,其旅游研学线路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体验深度不够、分层设计缺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构建主题鲜明的线路体系、深化体验设计、加强配套服务等优化路径,可提升齐文化研学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景区、教育机构等多方协同,共同推动齐文化的活态传承,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京龙 . 齐文化旅游论 [J]. 管子学刊 ,2000(4).

[2] 安贺新 . 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品牌塑造问题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2).

[3] 邹统钎 , 张一帆 , 晨星 . 国外文旅融合经验值得借鉴 [N]. 中国旅游报 ,2018-08-17(3).

作者简介:王真(1981—),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