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白芽奇兰茶艺美学价值浅析

作者

林文彬

平和县茶叶产业指导站 福建平和 363700

白芽奇兰茶是 1981 年由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的原生茶树有性群体,经单株选育而成,1996 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 [1]。平和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的闽粤交界处,全县共有 15 个乡镇,有 9 个乡镇种植白芽奇兰茶。平和县区域内地势海拔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势,因此,茶区主要分布在整体海拔较高的西半县,主产茶区是海拔 1544.8 米的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麓。白芽奇兰大部分种植在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喜好。好山好水,孕育出“奇香兰韵”的白芽奇兰茶。平和县的产茶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平和就出产茶叶。平和县产茶历史可以从文献中查找踪迹,清康熙时期《平和县志》文献中就有记载:“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及“茶出大峰山者良”[2]。茶是平和县老百姓必备的健康饮品,无论是在家庭、商店、办公室、工厂还是田间地头,几乎都备有饮茶器具。平和县茶叶冲泡方式源于民间,数百年来广为传播、演变。因此,白芽奇兰茶艺由闽南功夫茶在民间的品茗方法和意境演变而来。

1 背景音乐

白芽奇兰茶艺流程演绎时,可选择播放由福建著名音乐曲作家蒋舟作曲、思绘作词、胡月演唱的《白芽奇兰》:平和山水孕神奇,千顷翠绿在天际,婷婷袅袅在雾里,白芽新绿好生机,忙过清明和谷雨,玉杯盈满了雅趣,诗情画意融茶里,盈盈兰香泡淡名利,小小白芽奇兰,孕育日月精华,香了百姓人家,浸透古今风雅,小小白芽奇兰,浓缩千年文化,泡香琴棋书画,美名誉满天下……

亦可选择播放由蒋舟作曲、张昆鹏作词、陈姿演唱的《奇兰姑娘》:云半山、雾半山,半山云雾绕茶园,情半山、爱半山,半山情思满茶园,歌在这山山头唱,心思直往那山传,传到茶园妹妹笑,笑满酒窝采奇兰,白芽奇兰斟满情,香飘直到哥面前,人儿最美是阿妹,茶儿最香是奇兰,白芽奇兰斟满情,香飘直到哥面前,人儿最美是阿妹,茶儿最香是奇兰……

这两首歌曲均是以白芽奇兰为主题,不仅呈现出平和县高山茶园云雾缭绕,山峦起伏,溪流潺潺的一番美景,同时也赞美了平和人美茶香。加上轻快动人的旋律郎朗上口,仿佛青春可爱的茶山姑娘沉浸在一片绿意盎然的春天里。歌曲还结合部分闽南语唱词,别具一番闲适平和的独特风格。

2 茶事准备

闽南功夫茶讲究的是精致,冲泡乌龙茶需配备相适应的好水和茶具。茶圣陆羽云“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因此,冲泡白芽奇兰茶采用山泉水最佳,在平和地区可选择三平寺圣泉水、灵通山山泉水以及官峰山泉水,好水泡好茶,好茶必然借水而发。但由于山泉水不易得到,为了便利,人们也经常用矿泉水或者纯净水取代山泉水。

冲泡乌龙茶的茶具宜选用白瓷盖瓯或紫砂壶,但福建乌龙茶有闽南乌龙和闽北乌龙的“南北乌龙”之分,民间流传有“南香北水”的说法,意思是指闽南乌龙茶的品质特征侧重于茶叶香气表现,而闽北乌龙茶的品质特征则侧重于茶汤滋味表现。因此,冲泡闽南乌龙茶白芽奇兰更适宜选用白瓷盖瓯,因为白瓷材质耐高温、导热快、不易吸附茶香,且可随时通过闻瓯盖感受茶香,更能体现出白芽奇兰香气馥郁、兰香幽长的品质特征。而紫砂壶材质的特点是保温性能好、散热较慢,有利于茶叶更好地释放内含物,对于喜好饮用浓茶注重茶汤滋味的茶客可选用紫砂壶冲泡。茶艺开始前准备好茶炉、茶壶、白瓷盖瓯、品茗杯等“茶房四宝”,和茶匙、茶斗、茶夹、杯叉等“冲茶四具”。

平和白芽奇兰冲泡品饮讲究三个要素:其一是投茶用量,其二是冲泡水温,其三是浸泡时间。

3 白芽奇兰茶艺之美

白芽奇兰茶艺的基本流程分为十道程序,分别为:摆齐茶具(备器)→烧开泉水(备水)→热霖瓯杯(温杯)→奇兰入宫(投茶)→悬壶高冲(冲水)→仙女梦醒(醒茶)→奇兰沐浴(冲泡)→奇兰巡海(出汤)→品尝兰香(品茶)→再续佳茗(续茶)[3]。

3.1 摆齐茶具(备器)

依次摆好茶炉、茶壶、茶荷、白瓷盖瓯、品茗杯、公道杯等泡茶用具。一般茶炉摆放在茶艺师右侧,茶壶置于茶炉之上,茶荷、白瓷盖瓯、品茗杯、公道杯等泡茶用具摆放在茶席或茶盘上。

3.2 烧开泉水(备水)

用茶炉烧开茶壶中的泉水,冲泡白芽奇兰茶采用刚烧沸的 100C 水为佳。

3.3 热霖瓯杯(温杯)

右手提起茶壶,用烧沸的泉水依次烫洗白瓷盖瓯、公道杯、品茗杯等器具。烫洗的步骤为:往瓯杯内注入沸水至七分满,再将瓯杯中的热水倒入公道杯,再从公道杯均匀倒入品茗杯,这样轮流式烫洗既能提高器具温度有利于醒茶、又高效利用开水清洁器具。温杯结束后将茶壶放回原位。

3.4 奇兰入宫(投茶)

左手持茶荷,右手持茶匙将茶荷中的白芽奇兰茶轻轻拨入盖瓯中,美其名曰“奇兰入宫”。茶叶投放量根据盖瓯容器的大小确定,一般投茶量和水重量比控制在 1 ∶(11—22)范围,即投茶量控制在5g/110ml-10g/110ml. 喜好淡茶的茶客可以 5g/110ml 冲泡,喜好浓茶的茶客可以 10g/110ml 冲泡。若采用容量为 110ml 的盖瓯冲泡时,投茶量控制在 5-10g 范围,盖瓯容量越大,投茶量可随之增加。

3.5 悬壶高冲(冲水)

右手提茶壶,茶壶壶口置于瓯杯杯沿内侧上方,左手拿起瓯盖倾斜停留在瓯杯上方,定点冲入沸水再盖上瓯盖。白芽奇兰冲泡讲究高冲水低斟茶,让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慢慢舒展,从而茶香流露飘逸。但需注意的是冲泡颗粒形白芽奇兰时,第一次冲泡需要低冲水。因为颗粒形白芽奇兰外形圆结,由于惯性作用,第一次冲泡采用高冲水容易将干茶冲出瓯杯外。经过第一次冲泡后,颗粒形已经慢慢舒展开来,之后冲泡即可高冲水。

3.6 仙女梦醒(醒茶)

用左手拿起瓯盖,轻轻刮去浮在瓯面的泡沫,然后右手提起水壶轻轻的将挂在瓯盖上的泡沫冲净,再盖回瓯盖,即刻将茶汤倒出,可选择利用醒茶的茶汤再次进行温杯,亦可选择直接将茶汤倒掉。美其名曰“仙女梦醒”,亦称“醒茶”。

3.7 奇兰沐浴(冲泡)

再次悬壶高冲、盖上瓯盖。醒茶之后第一次冲泡颗粒形白芽奇兰浸泡时间 25 秒左右,条形白芽奇兰 15 秒左右(颗粒形第一次浸泡时间较长是因为茶叶颗粒圆结,舒展时间较长,短时间内尚未吸足水分,茶叶内含物不容易泡出来),第二、第三次冲泡浸泡时间 20 秒左右,之后每次冲泡浸泡时间增加 5—10 秒。也可根据品茗者嗜好适度调整浸泡时间,喜好淡茶的茶客可适当缩短浸泡时间,喜好浓茶的茶客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美其名曰“奇兰沐浴”[4]。

3.8 奇兰巡海(出汤)

将盖瓯中的茶汤低位冲入公道杯中,再用公道杯巡回式低斟分茶到每个品茶杯中,分汤要均匀且七分满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品茗者3 人以上,则需要将两次分别冲泡的茶汤均冲入公道杯后再分茶。美其名曰“奇兰巡海”。

3.9 品尝兰香(品茶)

用杯叉将品茗杯分别敬奉到客人面前,品尝白芽奇兰茶时,先闻香气,再赏汤色,后品滋味。白芽奇兰茶香气浓郁持久,兰香扑鼻;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具有奇香兰韵的特点,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3.10 再续佳茗(续茶)

续冲泡、续出汤和品茶,按照顺序重复以上茶艺步骤。

整个茶艺过程女茶艺师动作优美、文雅端庄、款款有序,男茶艺师则动作利索、刚中带柔、柔中有刚。融合传统饮茶艺术和现代风韵为一体,极具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4 白芽奇兰之美

4.1 茶名之美

白芽奇兰既是茶叶品种名称,也是茶叶产品名称。根据该品种茶树叶梢白毫显,制成乌龙茶品质内质清香浓郁,带有独特的兰花香味,因此取名为“白芽奇兰”。白芽奇兰不仅名字优雅、朗朗上口,而且茶名与茶叶特点紧密相连。实属茶名之美。

4.2 茶形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瑞草是古代以为吉祥之草,神话传说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之魁首,当然更美[5]。而白芽奇兰茶干茶外形圆结(颗粒形)或紧结(条形)重实、色泽乌褐油润,冲泡之后叶底柔软明亮且匀整,由乌褐色干茶转变为墨绿色叶底,叶片显红边,二红八绿,有“绿叶红镶边”之美。

4.3 茶香之美

香气不仅是乌龙茶的重要感官审评因子,也是茶的魅力之处,更是闽南乌龙茶的灵魂。茶香丰富多彩,变幻无穷,有的清幽淡雅,有的馥郁持久,这种多样化的茶香之美引起文人雅士争相赞颂。白芽奇兰是极具兰花香特点的乌龙茶,而兰花之香是世人普遍公认的“王者之香”。唐代诗人李德裕赞茶香曰:“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赞茶香曰:“斗茶香兮薄兰芷”;元代散曲家李德载赞茶香曰:“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等均是描写茶香的名句,尤其赞誉茶香和兰香的共通之处。白芽奇兰作为极具特色的漳州茶、闽南乌龙茶名品,其冲泡后奇特兰花香气浓郁持久,如幽兰萦绕,形成特有的“奇香兰韵”。

4.4 茶色之美

白芽奇兰茶色之美由乌褐油润的干茶,浸泡出金黄明亮的茶汤,再变幻成“绿叶红镶边”的叶底。在茶艺中重点鉴赏茶的汤色之美。白芽奇兰茶汤色金黄明亮、清澈见底,金黄色的茶汤在黄色的基础上更加鲜艳辉煌,比黄色要鲜艳、饱和、辉煌。唐代诗人李郢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茶色之美:“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他把艳丽的汤色之美比喻成“流霞”。

4.5 茶味之美

武夷岩茶冲泡具有独特的“岩味岩韵”而著名,安溪铁观音冲泡具有独特的“观音韵”而成名,平和白芽奇兰冲泡具有独特的“奇香兰韵”而后起之秀[6]。茶汤滋味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苦、涩、甘、鲜。人们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白芽奇兰茶的滋味就像人生,有浮有沉、有苦有甘、先苦后甜。白芽奇兰滋味浓而醇厚,苦涩适中,微苦涩后带甘鲜,并在茶汤中融合奇特兰花香,兰香入水,通过细品慢啜,会有兰韵在口腔回荡。从感官体验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其茶味之美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 温天海,张汉荣,杨国民,何锦能,林广福 . 白芽奇兰选育初报 [J]. 福建茶叶,1996,(3):11-12.

[2] 黄荣才. 平和县茶志[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3] 温天海 . 平和白芽奇兰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73-80.

[4] 刘绍文 . 福建名茶冲泡与品鉴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86-192.

[5] 王娜 . 茶艺美学价值浅析 [J]. 文化艺术研究,2007(12):64-66.

[6] 林文彬,江倩,温天海 .“兰香兰韵”白芽奇兰主要栽培与制作技术初探 [J]. 福建茶叶,2018,(1):18-19.

作者简介:林文彬(1989-),男,福建平和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茶叶技术推广,茶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