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阅读分享课 提升学生鉴析能力
周翠云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第三小学
【摘要】如何从课内文本引申到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激发学生分享的欲望是基础;让学生明确分享要点,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关键;而创设分享评价更能提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精髓,感受生活,提升自我修养,提升自我鉴析能力。
【关键词】 氛围 要点 评价 总结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以学生为兴趣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关注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容、形式、结构,写作顺序和文章的表现手法,他更渴望通过课外阅读采集到更多的信息,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分享课外阅读的点滴收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我们一直探究的问题,究其如何去做呢?
一、营造分享氛围,鼓励学生分享
为了展现学生的个性阅读,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鉴赏能力、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我们需营造一个真正让孩子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课外阅读分享中提升感受,实现自我成长的良好分享氛围。
1.举行阅读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分享
不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体会、感受时都存有胆小、害怕的心理,而举行讲故事、手抄报、读书笔记比赛等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抛弃掉胆小怕事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阅读 分享的参与度。当然还可以积极引进校内外关于课外阅读活动的交流,通过有影响力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分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制定有效奖励机制,鼓励学生阅读分享
有效的奖励机制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的一种手段。如:设立学期分享阅读标兵,星际读书笔 记模范、星级阅读分享制作卡队员等机制与学期的优秀少先队员、学习标兵或学习模范相联系。有了这些奖励机制,大大地激励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兴趣盎然地阅读和分享阅读后感受的欲望。
3.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阅读分享
典型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阅读分享的初始阶段,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蒙蒙而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我们可以把敢于把自己阅读的体会、所想与同学分享的学生分开小组进行,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他们对大家阅读过的单篇文章进行分享。分享其阅读要点,好词好句,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以及他对文章中的思想和自己的观点。以点带面,让小组的成员学有方向、学有榜样,起到了带领和促进的作用。再把此方法,逐渐在班中推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阅读分享之中,激起学生参与阅读分享的兴趣。
二、明确分享要点,知道分享什么
在阅读分享课中,如果教师只要求把自己阅读的得失与大家分享。那学生就变成了不知所想、不知所说、不知所云,蒙蒙地坐在教室里。即使要分享,可能也是吞吞吐吐,胡乱一通,起不到什么效果。 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要分享的要点。知道要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人物精神,情感朗读,标点符号,句段衔接,描写精准等。当然,阅读分享课也可以结合讲授课而进行,如读了《父爱的拐弯处》这篇课文,也可以提出,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去写的?你 认为有哪些优美的句段能与同学分享分享,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课外阅读,不是看情节、内容,而是要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和用词遣句以及表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体会文章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语言表述的写作技巧及刻画人物的风格特色等。让大家在分享中学习,在分享中提高,在分享中学会分享。
三、日臻分享渐进,推进阅读分享
小学生受其知识、思维、分析以及记忆力的影响,在阅读分享中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很高的程度,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分享的要素可以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全班共阅读一文章,到阅读后按老师的要求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从课内学会的阅读方法,用该方法阅读课外内容相近的读物,阅读后分享。如学习了《夜间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阅读后分享等等。
学习完“走进鲁迅”的主题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阅读反映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的《一面》、《有的人》,分享在反映同一人物精神面貌中 ,他们是如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引导分享评价,提升分享信心
课外阅读的宗旨是让学生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书的世界遨游,在书的海洋里畅所欲言,而阅读分享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交流的平台。学生阅读了一定的内容,让他们分享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以此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师 生进行评价分享,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学习了四年级下册的《白鹅》后,再引荐学生阅读俄国的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让学生阅读,相比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有的都认为,鹅的骄傲出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可在表达上都有相似之处,都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都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也有的同学说:一般作者描写哪些事物,那肯定是表达他对这种事物的喜爱或是赞美之情。学生相互间的点评,不但认知动物的特性,而且知道了写动物的方法,写作水平又得以提升。
可见,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不但全面地知道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了解他人的认知,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学生分享阅读的热情,促进课堂效果。
五、做好分享小结,提高分享质量
阅读分享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阅读、多讨论、多分析、善发言、会倾听”。教师在阅读分享课中,也要留心倾听、适时引导、善于点拨,及时鼓励、总结评析。总结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的胆量、分享的氛围以及分享要点的合理性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积累分享经验,逐渐提高分享质量。
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分享课上,针对一些声音嘹亮、勇于分享自己阅读感悟的同学,给予他们表扬,对能如实讲述这个童话故事、评价这个故事情节的同学给予肯定。如有些同学能从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了在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原因,从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久违的外婆,可是这一切都化为虚有,了解到当时的恶劣环境正是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写照。同学们层层深入,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分享,聆听,反思,共同参与到这个分享活动中,最后产生共鸣: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源自于当时的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从而表达出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在阅读课堂中感悟,在感悟中研讨,在研讨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总结,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质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阅读分享的能力是在日臻之中形成的,是在反复训练之中提高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综合版)》 周莲清 营造课外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2012年第Z1期
[2]《黑龙江教育(小学)》 郑丹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凸显语言建构与思维品质提升——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