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田土地规划管理研究

作者

刘佳 刘鑫

370306198408131528 370303198812074220

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农田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其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建设用地侵占、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田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存在规划不合理、缺乏前瞻性等弊端。因此,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田土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一、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田土地规划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土地碎片化问题

在我国农村,土地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历史沿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耕地被划分为众多零散小块,分布于不同农户手中,形成了“一户多块地”的格局。这种土地碎片化状况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由于地块分散,大型农业机械难以高效作业,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增加了耕作难度与生产成本。同时,土地碎片化也阻碍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与实施,如灌溉系统、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等难以形成网络化布局,进而影响农田的抗灾能力与综合生产能力。此外,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规划不合理现象

当前农田土地规划中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科学性不足、前瞻性不够以及执行监管不力等问题。部分地区的土地规划未能充分结合本地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承载能力和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导致规划内容脱离实际需求。例如,在一些土壤贫瘠或水资源匮乏地区盲目推广高耗水作物种植,造成资源错配和农作物产量低下,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现有规划往往缺乏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系统预判,未能有效衔接农业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关键变量,致使土地资源配置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造成资源浪费与低效利用。与此同时,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薄弱、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违规用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土地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削弱了其对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农田土地规划管理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科学合理的农田土地规划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对土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将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排水、道路等,可以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田土地规划管理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引导农业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例如,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将相关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样可以加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合理的规划可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规划还可以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农田土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一)技术创新策略

在农田土地规划管理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化土地规划管理体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准确、动态的基础数据支撑,帮助规划人员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通过GIS 技术,可对土地的地形、土壤结构、植被覆盖、水文条件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空间建模,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同时,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利用 RS 技术可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及时识别违规用地、耕地撂荒等问题,提升监管效率与响应速度。此外,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农业生产布局、气候环境、市场需求等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为农田土地规划提供精准决策支持。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水利、交通、市场等多元数据资源,推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全面提升规划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二)制度完善策略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加强农田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保障。应加快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评估与调整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增强法律约束力与执行力。加强对违法用地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处罚标准,切实维护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同时,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经营权配置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信息发布、合同备案、纠纷调解等服务体系,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还需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土地规划执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土地规划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与问责机制,确保各项规划措施落地见效,持续提升农田土地规划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结论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田土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田土地规划管理面临着土地碎片化、规划不合理等诸多挑战,但同时它对农业现代化也具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农田土地规划管理,应采取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等策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优化农田土地规划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盘雪梅 .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探讨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10):4-6.

[2] 曾文杰 , 周涛 , 苏婷 . 做好村庄国土空间规划 规范土地用途管制——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3,(08):39-41.

[3] 李菊英 . 农村土地规划利用与农田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