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探索

作者

朱建曳

吉林省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校 130400

引言

区域认知能力构成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在塑造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区域特征辨识和区域系统关联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揭示了区域认知培养过程的深层次挑战和教学模式调整空间。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地理要素关联分析,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区域认知结构,推动地理学科能力全面提升。

1. 区域认知能力的概述

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地理特征及内部联系进行辨识、理解和分析的思维品质,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这种能力涵盖区域特征认知、差异辨析、联系解读和整体把握等多重维度,表现为对区域内自然与人文要素互动关系的深度理解。良好的区域认知使学生面对复杂地理现象时能够建立系统性思考框架,形成结构化的地理知识体系。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思维的特色,引导学生从区域视角审视地理问题,探究各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区域认知能力在结构上呈现出层次性特点。基础层面表现为对区域空间位置的准确把握和区域特征的精准描述;高级层面则显现为对区域要素关联的整体性理解与归纳。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纷繁的地理信息中捕捉区域特质,构建有序的地理知识结构。区域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把握区域发展动态,理解地方文化特色,关注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在实际地理问题分析中展现综合思维能力,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采用区域单元组织方式,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内容系统化呈现,为学生区域认知形成创设了有序学习路径。教学实践显示,地图教学与案例分析已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区域特征的常用手段。学生在辨识区域位置和区域自然要素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能对典型区域案例作出基本阐述。实际教学中,知识点讲授往往占据较多课堂时间,区域内部要素关联探讨相对简略,导致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发展不均,表现为能描述区域表象但难以深入解读区域内在机制,区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仍需提升。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呈现多方面问题。现行教学设计常将区域要素单独讲解,缺少整体关联视角,学生难以构建完整区域认知图景;课堂教学注重区域现状呈现,对区域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探究不够充分,限制了学生对区域变化的动态认识;考核评价侧重知识记忆,对区域思维能力测评关注不足,使教学重点与目标产生距离;部分教师在区域分析专业背景方面存在局限,指导学生建立区域思维框架时显得准备不足,影响教学效果。这些现实问题表明高中地理教学需在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和理念上探索新的教学路径。

3. 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

3.1 基于地理要素分析的教学设计

地理要素分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把握区域作为有机整体的思维能力。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为例,该章节阐述了" 区域内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的整体性" 这一核心理念。在平沙岛农田保护区案例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从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土地肥沃度等角度入手,逐层探究其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理依据。学生在掌握各要素特性后,进一步分析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农作物生长、土地资源如何决定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理解区域发展的整体逻辑。为了提高学生描述区域特征的准确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每一个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特征出现的原因, 并与图文信息建立联系。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由分到合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先识别要素,再理解联系,最终形成区域整体认知。在中国汉语方言区教学中,教师可将方言分布与地形条件结合呈现,引导学生发现山脉阻隔对语言分化的影响,理解方言区形成的地理背景。针对东北平原教学,可设计层级式探究活动,让学生先把握东北平原总体地势特征,再比较三江、松嫩、辽河三个平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种渐进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视角,建立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联,培养学生识别区域特色、理解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地理现象时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3.2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多元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区域认知学习热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例,教师可创设情境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探究区域联系问题。在流域协调发展单元中,太湖水污染案例适合开展角色模拟,学生扮演上游工厂、下游居民、管理部门等角色,探讨治理方案,理解河长制等管理机制价值。黄河流域地图绘制活动帮助学生把握跨越九省的流域空间结构,形成区域空间概念。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探究,课后通过思维导图构建、习题训练及地图绘制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

实地调查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学习方式增强区域认知直观性。本地水资源考察让学生发现区域水资源利用问题;远距离区域可用GIS 技术展示黄河流域水沙变化与资源配置状况;流域关系图像帮助理解上游排污与下游水质、上游植被破坏与下游洪灾的因果关系。这些活动将区域联系转化为具体经验,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区域系统思维,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区域问题,区域认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4. 结语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构成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形成。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强调区域有机整体观念,带领学生经历从单一要素辨识到内部联系探究,最终达成系统性区域认识的学习历程。在区域地理课堂中,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对区域问题产生深刻理解与思考。精心设计的区域认知教学能够培育学生的区域分析视角,增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应用能力,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彦 , 安晶 . 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12):30-34.

[2] 白 飞 鹤 . 区 域 认 知 类 高 考 地 理 试 题 分 析 与 备 考 建 议 [J]. 考 试 与 招生 ,2025,(05):9-12.

[3] 郑 明 华 . 核 心 素 养 导 向 下 高 中 地 理 大 单 元 教 学 实 践 探 究 [J]. 高考 ,2025,(1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