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李治泉
福建工业学校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2
一、引言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职语文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推动中职语文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中职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扎实,面对语文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古诗词、文言文学习中,特殊的字词解释、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及晦涩难懂的文意,常常让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职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部分文章选材离学生的年代较为久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与文本难以产生共鸣,从而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不够活泼生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往往侧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间缺乏充分的互动和交流。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互动环节,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资源有限
与专业课程相比,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就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可参考的优质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等课程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并制作基础教学材料,因此难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工智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有利于开展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学习管理系统等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等情况,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种精准的个体情况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学习数据的实时反馈,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准确捕捉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从而避免盲目推送不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确保学习路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智能批改系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传统的作业批改往往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智能化作业批改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批改工作,并及时提供信息反馈,能够显著减轻教师的机械性批阅负担。例如,在作文批改环节,可以借助智能系统能迅速识别作文中的语法错误、逻辑不清、用词不当等问题,并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与评分参考。这使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批改任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拓展写作思路以及个性化辅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智能搜索与高效整合,帮助教师在海量信息中精准筛选优质的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等,大大减少资源搜集与整理的时间成本,显著提升备课效率。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它高效汇聚、筛选并整合互联网中海量有价值的信息与工具,为中职语文教学获取丰富多元且动态更新的素材。例如,在线文学作品库、语文学习类 APP 以及集互动课件、虚拟现实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教育平台等。这些资源的引入,不仅能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文学鉴赏空间,也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提供多样选择和思路启发。教师可以便捷地从在线文学作品库中调取不同时代背景、流派风格的文本,即时补充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壁垒;同时,也可以依托智能教育平台上的互动式课件、虚拟情境体验等资源,创设出生动、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四)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
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构建了高度灵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特定需求,随时随地调用学习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借助智能写作辅助工具,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写作实践练习。这些智能工具不仅能即时提供结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反馈和修改建议,而且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提出个性化的优化方向,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与修正中,显著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写作水平。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安排时间,利用在线平台的课程视频、微课、配套练习等多样化资源,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及掌握情况反复学习、观看重点内容,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度复习、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这种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不仅强化了知识内化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持续深化。
四、人工智能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智能辅助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1. 借助人工智能深化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中职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为备课提供有益参考。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数据,了解学生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以《短歌行》这篇课文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文中大量的典故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重点准备关于典故的讲解资料,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和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2. 借助人工智能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资源平台,搜索并选择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案例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搜索到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人物图片等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智能指导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1. 借助人工智能推荐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和阅读历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为每个学生精准匹配或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涵盖文学经典、历史著作等多元类型。这种个性化推荐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激发阅读兴趣,并显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对于偏好现代文学的学生,系统可推荐余华、莫言、路遥等作家的作品;而对于对历史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则可推荐诸如《史记》《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著作。通过这种量身定制的推荐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和内生动力,从而有效提升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借助人工智能指导阅读过程。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提供实时的、聚焦于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和反馈。利用人工智能的实时数据分析反馈,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提供阅读思路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智能辅助写作,增强写作能力
1. 借助人工智能启发写作思路。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讲解和学生个别练习,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鉴于此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写作助手为其提供写作思路和灵感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用人工智能,根据写作题目和要求,让人工智能生成相关的关键词、句式、段落结构等,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克服写作障碍。比如,写作题目是 “接受平凡,自信人生”,写作助手可以提供“苔花如米”、“水滴石穿”等自然哲理启发,以及破题定义“平凡”不等于平庸、无意义或失败,并提供袁隆平、屠呦呦、张桂梅等先进人物的案例参考,以及相应的句式和段落结构示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路去构思文章。
2. 借助人工智能推进作文批改与反馈。传统的作文批改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导致作文训练的次数不够多。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进行快速批改,让人工智能快速指出其中的错句病句、逻辑问题、用词不当等,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和评分参考。同时,系统还会对作文的整体结构、内容完整性、表达清晰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写作反馈。
学生可以根据批改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四)智能虚拟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1. 借助人工智能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文学习情境,如还原古代诗词、文言文中的场景或小说中的故事情境。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笔下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仿佛置身于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画卷之中,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伟人激扬的青春意气与博大的革命情怀。
2. 借助人工智能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虚拟现实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辩论、戏剧表演等。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演练和尝试,有效提升口语表达与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虚拟的会场里,学生可以进行朗诵实践,系统能对其朗诵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节奏韵律等方面进行实时分析与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持续改进朗诵技巧。
(五)智能赋能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1. 借助人工智能开展多元化评价。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智能系统还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互动、在线学习、作业完成等过程中的数据,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贡献度等信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2. 借助人工智能实现针对性反馈。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建议。通过结果分析,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辅导策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应用人工智能,能够有效突破当前教学瓶颈,提升教学实效与学生语文素养。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化人工智能与中职语文融合路径的探索,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充分释放其赋能潜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也需要妥善应对技术应用伴生的潜在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丽. 人工智能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优化[J]. 管理视野,2024.7:59-612. 王亚男.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嘉应文学,2025(06):191-1933. 万玉丹. 智能AI 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 汉字文化,2024(06):2023-205
作者简介:李治泉(1985—),男,福建长乐,本科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语学和德育工作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