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优化与临床效果分析
刘亚州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
引言
急诊创伤患者因外伤致大面积出血与组织损伤,常出现失血性休克、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四联征,这些病理变化相互叠加形成“死亡三角”,显著增加病死率。20 世纪末提出的 DCR 理念通过有限量液体复苏、早期血制品支持、严控出血与纠正凝血障碍等综合措施,将急诊创伤患者救治思路从“全量液体复苏”重建生理量转变为以“维持可接受低灌注”及“快速止血”为目标的精细化抢救模式。尽管DCR 在多国与地区广泛推广,但实践中仍存在液体输入过量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制品比例失衡加剧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保护不足及酸中毒纠正不彻底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效果,需在液体复苏方案、血制品配比、体温管理及凝血功能修正等方面持续优化,并将优化措施贯穿于院前、急诊和ICU 各复苏阶段。
一、急诊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概述
(一)传统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内容
传统DCR 主张急救初期采用“允许性低血压”方法,即在止血前将复苏目标设定为较低血压水平(如收缩压 80-90mmHg ),以减少出血量;同时倡导早期输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按 1:1:1 比例,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液体选择上推荐优先使用胶体及血制品,避免高容量晶体输入导致稀释性凝血障碍及组织水肿;还强调快速外科或介入止血,并尽早转往手术室或介入室施行确定性止血。
(二)传统策略的局限性
大量实践研究发现,仅依赖 1:1:1 比例血制品并不能完全纠正凝血障碍,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难以纠正的出血倾向;允许性低血压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存在不良影响;晶体与胶体选择及使用量难以精确控制,常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腹腔室综合征;且对低体温和酸中毒的纠正配合不足,难以有效打破“死亡三角”。
二、急诊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优化方向
(一)液体复苏优化
优化液体管理需先区分出血性休克与非出血性休克类型,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分层、精准复苏方案。出血性休克患者应以血制品为主,限制晶体输入在10-20mL/kg 以内,并结合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血流动力学,动态调整复苏量与速度。非出血性休克可适当使用低浓度晶体或平衡盐溶液,避免胶体过度稀释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动态血容量监测(如主动脉流量变异、肺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联动监测)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追加复苏液,减少液体过载并发症。
(二)血液制品输注优化
早期大出血患者除继续贯彻 1:1:1 高比率输注外,需针对性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及重组VIIa 等辅助制品,以快速补充凝血因子。同时,完善床旁凝血监测(如 ROTEM、TEG 或激光散射法),实现输注方案即时个体化调整,杜绝盲目“全血素”补给及过度或不足输注。
(三)体温管理优化
积极保温是DCR 关键环节,院前需对患者进行毯式加热、体表加热和保温毯覆盖;急诊科采用毯式风机加热、静脉液加温;ICU 阶段可应用体外循环加温或热交换器,迅速纠正低体温。研究表明将核心温度维持在 34-36‰ 区间,不仅可减少凝血酶活性丢失,还能降低出血风险并改善器官灌注。
(四)酸中毒及凝血障碍纠正优化
积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低容量碳酸氢盐输入及维持组织灌注,避免酸血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同时,在严重酸中毒或血乳酸明显升高患者中,联合肝素分子或β 受体激动剂改善微循环;针对凝血障碍,结合靶向点测凝血技术,及时补充相应凝血因子与血小板,避免“一刀切”式补给和延误时机。
三、优化后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临床实施要点
(一)院前急救阶段
院前急救要实现快速评估与分级救治,携带便携式床旁设备检测血容量状
态与凝血功能;采用热毯保温、高比输血及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与院内团队保持实时通讯,提前准备相应血制品与急救设备。
(二)急诊科处理阶段
急诊科需设立专门DCR 小组,优化警戒流程与资源调度;利用床旁超声和凝血监测设备,实时调整复苏方案;同时并发止血、外科或介入止血同步推进,缩短确定性止血时间。
(三)ICU 复苏阶段
ICU 阶段重点在于维持有效循环、纠正酸中毒与凝血障碍以及多脏器支持,动态评估器官功能并调整体温、营养和呼吸支持策略。跨学科团队协作,通过早期康复与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早期脱机及功能恢复。
四、优化后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临床效果分析
(一)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多中心研究表明,优化后 DCR 策略在循环动力学和代谢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通过动态血容量监测(如心脏超声、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床旁凝血功能指导输注,患者复苏后平均动脉压恢复并保持稳定的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约30% ;同时,血乳酸清除率加快约 25% ,提示组织灌注和代谢恢复更迅速。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晶体或胶体用量减少 20% ,血制品输注更精准,降低了过度输液和稀释性凝血障碍风险。
(二)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变化
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优化策略显著降低了多种危重并发症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腹腔室综合征(ACS)发生率分别较传统 DCR 下降约 20% ;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与循环负荷过载(TACO)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同时,早期(24 小时)死亡率较同期下降 15% ,30 天总体死亡率下降12% ,表明优化复苏与血凝管理对提高短期生存率有关键作用。
(三)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评估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接受优化DCR 的创伤患者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SF-36)中,多项维度(如体能、疼痛、社会功能)评分提高 10%~15% ;功能独立性测量(FIM)总分平均提升 12分,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明显。此外,优化组患者康复住院时长缩短约20% ,再入院率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所降低,充分说明系统化、精准化复苏策略不仅提升了急期救治效果,更为患者中长期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结语
急诊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策略的优化对降低病死率、改善器官功能恢复与缩短住院周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精准液体管理、个体化血制品配比、高效保温与酸中毒、凝血障碍靶向纠正的优化策略,能在院前至 ICU 各阶段实现连贯救治。未来应加强推广床旁监测技术,完善院前- 院内-ICU 一体化协作体系,并开展更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为DCR 策略标准化与个体化应用提供更坚实证据基础,以进一步提升急诊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丽 . 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应用危机理论对创伤急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11(12):1471-1474.
[2] 林强 , 杨雄 , 叶兴益 .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救治效果的影响 [J]. 黑龙江医药 ,2024,37(06):1356-1358.
[3] 程霞 , 郑彦芬 , 宋祖军 , 等 .CT 辅助下急诊外伤骨折患者人文关怀护理策略的效果观察与评价 [J].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4,33(S1):117-120.
[4] 倪浩亮. 床旁超声技术指导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24,22(3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