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中高段习作优化研究

作者

段苏芮

攀枝花市仁和区西路小学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中高段习作教学在语文课堂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实现情感有效表达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班主任视角,让教师们将目光聚焦于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优化问题,进行探讨解决。

一、小学中高段习作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对学生而言,是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各类习作知识综合运用到作文中,使自己的文章富有连贯性。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起到了锻炼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了解到习作要求以清晰、准确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想要自己的文章有语言逻辑性和条理性,就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在学习领域,语言表达能力构成了知识吸收和输出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所授内容,积极投身课堂讨论,高效完成各项作业,间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培养情感表达与审美能力

从情感表达的维度进行分析,小学中高段是学生情感渐趋丰富、内心体验日益精微的重要阶段,所以习作便会成为学生倾诉内心想法的关键途径。学生借助习作得以将自身于生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以文字形式呈现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自身情感,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调控能力。文字的运用表达也体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进行习作的过程中,首先会回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捕捉那些美好的瞬间,从而运用生动的语言予以描绘。长此以往,学生会以更为敏锐的感知去体会身边的点点滴滴,增强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在习作课堂上,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借鉴,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推动其审美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二、优化小学中高段习作的途径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兴趣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文字创作当中,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与生动性。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时,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学生可以回想自身的一次旅行经历,随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引导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写作练习,在回想当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组语言,并恰当地表达出来。感悟不仅只有心灵上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运用五官去体会旅行中的各类事物,学生要用眼睛去细致观察,还需用耳朵去认真聆听、用鼻子去仔细嗅闻、用手去真切触摸、用心去深入思索,这样的文章会更加使人身临其境。学生明确了写作的要求,就会在游玩时注意感受的方式,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若条件许可,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观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历史文化遗址等场所,使学生得以亲身感受旅行的乐趣,也为课堂上的作业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加强阅读积累,提升语言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悉心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摘抄好词佳句,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学生积累的丰富词汇量也会增强他们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要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对经典读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陪伴中阅读,不会枯燥乏味,也进一步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家乡”是一个经典的写作题材,有许多关于它的读物小说,诸如《边城》《呼兰河传》等等都是描写家乡的经典读物。这些图书都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作者的故乡,既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又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与深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师要让学生抓住热爱家乡这一重点,进行文章分析,并将其一次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生模仿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除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外,还要在语言的多样性、表现力上加以强化。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鼓励他们大胆构思,形成自己的写作框架。

(三)强化批改反馈,促进写作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批改,指出学生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建议,能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这样也会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在不断修正中提升写作能力,实现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时,教师首先要把批改的标准和要求说明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目标和方向,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所要写的内容才会有头绪,也会避免作文的空洞无主题。在写作过后,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阅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展开细致的阅卷工作,明确指出诸如情节设置缺乏合理性、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语言表达不通顺等具体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开展互批互改活动,引导学生互读互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借鉴他人长处,准确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新颖的作文批改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间接地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完美。

结束语

教师针对小学习作方面的难题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从而用多种方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效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习作应该是学生富有个性的、有效的言语表达。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基于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结合真实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姚丹丹 . 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5,(07):47.

[2] 梁雪芳 . 教学评改同步发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分析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5,(02):77-79.DOI:10.13525/j.cnki.bclt.202502025.

[3] 陈晶晶 . 以生为本,激发小学习作教学创新活力 [J]. 教育家 ,2025,(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