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支教助力思政课同心圆模式探索
叶智诚 钱煜蓉
泰州学院 225300
引 言: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西藏等地区承载着传授知识、维护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线上支教兴起,其突破地域限制的特性,成为缩小教育差异、促进育人均衡的关键路径,为高原教育注入活力。“茉莉格桑” 团队以大学生与西藏学子的思政课堂互动为实践载体,通过独特的文化意象展现心灵共鸣与文化互鉴。该案例启示我们,在教育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探究线上支教模式下思政课程 “同心圆” 建设机制与实施路径,对边疆地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线上支教赋能西藏思政课同心圆构建模式的价值
(一)跨越千里联动,奏响“茉莉与格桑”的教育之歌
江苏与西藏虽相隔千里,却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共同奏响了“茉莉与格桑”之歌,背后隐含着的是心灵呼应以及情怀的共鸣。线上支教打破了地域的藩篱,让西藏资源相对稀缺的思政课堂与相对优质教学力量达成跨区域关联,搭建起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全新格局。该联动不仅拉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水平,还借助小老师个人的情感付出与文化传承,唤起雪域高原学生认知兴趣,激发对价值的追问。恰恰在这场超越时空界限的教育交汇之际,小老师借“茉莉”之名散布知识与信念的养分,西藏学子恰似“格桑”于高原不断成长,有力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义。
(二)点燃价值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线上支教并非仅是教学资源的补充,更是价值认同与精神融合的传递桥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小老师们依托线上平台,深情讲述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中共隐蔽战线英雄沈安娜等动人故事。通过现实案例与国家发展图景的展现,引领西藏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及国家命运走向。
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铸魂育人,而线上支教凭借其持续性与精准性特质,正助力西藏学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全面认知,强化对中华民族身份的情感归属。这种基于课堂认知形成的情感共鸣,既深化了思政课的内在感染力,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充分彰显了线上支教在精神价值层面的深刻内涵。
(三)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同心圆协同共建机制
思政教育有效性绝非单个点上发力,而是凭借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促成情感的顺畅连通。线上支教作为一种凝聚智慧能力的育人样式,不仅吸纳了高校、平台与地方学校的多样资源,还推动形成“线上+ 线下”“教师 + 学生”双向协同的教育网络格局。实现同心梦育人模式的打造,让育人摆脱了单一课堂的禁锢,而是演变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嵌套的动态组织。处在这个结构里面,线上支教成核心联结,其价值是实现联通、集聚与赋予能力,推动思政课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到“主动开展自我建构”的跃升。经由协作促成共同目标达成,这种机制带动教育理念、育人路径及情感认同实现整合一体,表明了线上支教在系统协同育人上的深层次价值。
二、线上支教赋能西藏思政课同心圆构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一心三环”的双向互动体系
由学生组成的“茉莉格桑”线上支教团队,通过线上课堂赋能西藏思政教育,将思政理论与藏区文化特色结合,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体验。“格桑”在藏语中意为“幸福”,格桑花象征顽强生命力与吉祥愿景,正如支教团队跨越地域阻隔,以线上教学为纽带,在高海拔地区播撒思政教育的种子。团队致力于构建“一心三环”双向互动体系:“一心”以“茉莉格桑”线上思政支教为核心引领,鼓励汉族小老师投身于支教活动中,让西藏学生在与汉族小老师的互动中增强国家认同感;“三环”则以“格桑花”主题衍生活动、思政宣传教育、“石榴籽”学习计划为支撑,打造“茉莉格桑共芬芳”“石榴籽聚能”等品牌项目。这种双向互动体系打破传统的知识单向传输模式,让汉族老师与藏族学生通过线上思政课堂形成教育同心圆,在实践中共同强化思政素养,推动西藏思政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打造“多元文化因子”的共情模式
思政教育不仅要传递国家主流价值观,更需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与情感体验。“茉莉格桑”线上支教团队在春节期间收到了来自藏族学子的祝福,他们通过藏语传递藏历新年的文化韵味。汉族教师则以汉语回应,融入春节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涵。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学生们既感受语言文化的差异,也发现不同习俗里相通的情感纽带。老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将节日里的温情交流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这一实践通过挖掘多元文化因子中的共情元素,以文化浸润促进情感共鸣,以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切实构建起“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为线上思政支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三)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指明方向。在西藏思政课线上支教实践中,数字化平台已超越传统教学工具范畴,成为激活育人效能的关键载体。“茉莉格桑”线上支教团队探索出“互联网 + 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一方面构建实时互动云课堂,运用线上直播与回放技术,让西藏学生实时参与课堂讨论,打破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开发结对研学小程序,通过线上结对功能,促进汉族支教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对一交流。当前,人工智能与数智技术正加速重构教育生态,将数智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打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思政支教大平台。
三、结束语
“茉莉”跟“格桑”的相见不只是一回地理与知识的跨越,还是文化与情感层面的深度勾连。线上支教的持续开展,给西藏思政课添加了资源、理念与情感方面的支援,越过了藩篱,汇拢了同心。今后,应在互动体系搭建、文化因子融入、智能技术支撑等层面推进机制深化,建立多层级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同心圆育人体系,带动思政教育在更无垠的时空里实现共鸣与共同造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