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论在内地西藏班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陈敏
重庆西藏中学 400000
引言
群体动力论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与影响机制,为内地西藏班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内地西藏班这一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文化背景多元,群体凝聚力与动态平衡直接影响教育成效。通过应用群体动力论,管理者可优化班级氛围、促进跨文化融合,并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协作意识。
1 群体动力论在内地西藏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群体动力论在内地西藏班的管理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以群内的互动为主,可以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内地西藏班学生的行为、文化适应以及班级凝聚等状况。内地西藏班是特殊的教学组织,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可以用群体的动力作用去研究这种特殊的教育和生活,优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提高自己的集体意识,改善彼此间的团结程度,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可能的铺垫。拓宽了对民族地区群体理论应用上的边界,使群体动力论能够在更多不同特点的民族班级中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参考。实践方面能够帮助班主任何老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动态改变群体格局,发挥正向互动的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发展等目标达成。
2 群体动力论在内地西藏班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2.1 文化差异与群体认同障碍
内地西藏班学生在群际交往中,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影响而面对着严峻的异质性认同整合难题:语言类型、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藏族学生的“标签”与所在地区大众文化相背离,这种先天性的差异极易引起群体内的亚文化区隔;对主体而言则造成彼此间的“失语”和课堂上的不积极表现;另外,在他们之间关于价值理念的认知上可能存在冲突和疏离。同时,不顾及各民族禁忌传统的集体游艺活动也会加大成员间相互的心里距离。
2.2 群体角色固化与权力结构失衡
在西藏班群体管理实践中,角色分配的静态化倾向容易导致权力结构失衡。同一固定的学生长期担任主要职务,会导致一些同学产生路径依赖,压制他人热情,固化化的分工会使得群体自我调整机制失效,造成不公平的话语权和资源分配关系,导致一些人处于队伍中相对被动的位置而习惯做某件事情。权威集中也有可能阻碍协商式民主的形成。人物轮换缺失会造成自身开发程度的浪费以及群体自我更新能力的衰退。
2.3 外部政策与群体自主性的矛盾
民族教育政策对西藏班的标准化管理要求与群体自主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张力。同一的教学课程安排、同一的作息制度会压缩学生的自我协商空间,影响内生在群体中的调节功能;管制式的管理很容易打压成员自身积极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导致群体内生动力外在化。以刚性的执行力度体现出来的外在规范容易与群体动力论倡导有机适应性原则产生错位,强制参加活动等外部规定会违背部分成员的个性化差异需要。这种对外规范与自发动能之间处于异质关系的状态,就需要一种弹性化构建的外壳去调适二者之间的临界值,在政策落实与群众自治间寻找最优平衡点。
3 群体动力论在内地西藏班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优化策略
3.1 构建跨文化互动机制,强化群体认同
内地西藏班管理需重点解决文化差异导致的群体整合难题。对此需要进行跨文化设计,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建构群众认同:开展汉藏语言辩论会、节日民俗联谊汇演等活动,打造汉藏服饰体验园等特色实践基地,创造文化的互动场景;建立“文化互鉴小组”制度和传统民俗体验工作坊,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对教师配套进行群体敏感训练,帮助他们做出群体冲突判断。同时,可以在班级规范的设计中加入各种文化元素,建构包容性的群体行为规范,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逐渐淡化隔阂因素,在新的基础上形成群体凝聚力,适应群体动力发挥。
3.2 推行动态角色轮换,优化权力结构
在西藏班群体管理实践中,建立动态化的角色安排体系,实行周期性的岗位替换政策,使每个人承担一定职务,及时转换的做法可以防止出现某些人包揽大权的局面。为每个具体的项目指派适当的角色,采用任务式分工方案;配备互评系统以收集对互动过程的匿名评论并作出相应评价等做法都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决定班级事宜的过程中使用民主协商的过程让所有级别的人平等参与其中,这些弹性化的结构配置将不断产生新的活力,有助于承担和补充才能使群体的动力系统运行良好。
3.3 建立弹性政策执行框架,平衡规范与自主
内地西藏班管理需要在政策刚性与群体自主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执行政策要有一定的弹性,在最基本规范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让班里成员参与相关细则制定过程;同时实行分级决策,有关学生日常事务不涉及大是大非的事情全部由班级议事会来商定决定即可,比如自习怎么自习、课外如何度过等事宜都可通过民主表决作出决议,并按时不定期地召开政策听证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心声形成一个政策可调节缓冲区,在对纪律要求这类刚性规则之外设置可做与不做这样的选择性制度。
结束语
群体动力论还为内地西藏班管理者带来了人性化的管理思维,在群体活动间处理好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朝着目标前进的意识。接下来更应当运用在班上不同特质的学生中,进行调整后更好地朝共同目标前进;对表现良好和突出的进行积极引导,最终达至“多元一体”。这样的实践使有关民族教育的思想更为完善,而同时对于其他混有不同民族的学生班级也有了一个学习对象。
参考文献
[1] 欧阳运霖 . 网络趣缘群体互动对个体数字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 [D]. 中南民族大学 ,2023.
[2] 李璐瑶 . 群体动力论视域下“饭圈”互动机理与引导策略研究 [D]. 安徽师范大学 ,2023.
[3] 唐静 . 群体动力论视角下的“饭圈”与“饭圈文化”及其引导规制研究 [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4] 潘剑瑛 , 刘祯岩 . 群体动力论视域下革命老区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J]. 攀登 ,2021,40(02):39-45.
[5]施磊,胡赟,赵宏.群体动力论视阈下高校群体性事件形成动因与预防机制[J].太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18(0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