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及技术创新
李君龙 马向向 宋博
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陈家沟煤矿 744100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能源安全中发挥“压舱石”作用。传统煤矿开采面临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等问题,智能化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截至2024 年4 月,全国累计建成1922 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154 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智能化产能占比显著提升。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与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及未来路径。
二、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
2.1 政策驱动与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构建了“中央- 地方- 企业”三级政策体系。2020 年八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提出 2035 年煤矿全面智能化目标;2023 年《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协同运行。地方政府如山西、陕西等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因地制宜推进示范工程。企业层面,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建成7 家智能化产能超13 亿吨/ 年的大型企业,形成“智能矿井、智慧矿区”模式。
2.2 技术应用与成效
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全流程渗透 : 开采环节:榆家梁煤矿建成“0+2+2”无人化采煤工作面,圆班生产效率提升 16.7%,吨煤工效提高 60%;陕煤曹家滩煤矿应用快掘 6.0 设备,掘进效率提升 75%o 。安全监测:黄陵矿业二号煤矿部署 AI 智能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结合 AR 眼镜实现井下操作全流程监控,故障处置效率提升 1 倍。辅助系统:韩城煤机公司研发龙门式钻锚机器人,入选工信部典型应用场景;陕煤榆北建成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运维中心系统,故障响应时间缩短 30‰ 露天煤矿:内蒙古智能化煤矿产能达10.82 亿吨,占全国88%,无人矿卡、智能调度系统广泛应用。
2.3 国际对比与差距
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在自动化开采、高精度导航等领域领先。例如,加拿大国际公司规划 2050 年实现矿山无人化,澳大利亚 Anglo 矿业通过远程监控网络提升产能15%。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智能化技术突破显著,但核心传感器、高端装备仍依赖进口,系统可靠性待提升。
三、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
3.1 智能化感知与通信技术 5G+ 工业互联网
陕西建成“5G+ 智能采掘”“ 5G+ 无人驾驶”等典型场景,井下通信时延降至10ms 以内,支撑远程操控与实时数据回传。多模态融合感知:黄陵矿业应用透明地质系统,集成智能传感器与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工作面地质信息全息可视。矿用机器人:掘进机器人通过惯性导航 + 机器视觉实现精准截割,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变电所、水泵房等固定场所巡查。
煤矿“5G+ 工业互联网”体系采用“云 - 边 - 端”三级架构:终端层:部署本安型5G 模组(如华为 MH5000)的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设备,实现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采集;网络层:构建井下防爆 5G 专网(700MHz+2.6GHz 混合组网),通过SPN 切片技术划分安全监控、设备控制等虚拟通道;平台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中国移动OnePower)实现数据融合分析,时延控制在20ms 以内。
智能综采面通信: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应用 5G+ 煤机远程控制系统,实现:采煤机双向视频传输(1080P@30fps)液压支架群控指令下发(时延 <50ms)设备健康状态实时回传(数据包大小 2-5MB/s) 。无人化运输系统:山西焦煤集团马兰矿建成 5G+ 无人驾驶胶轮车系统:通过 MEC 边缘计算实现车辆动态路径规划采用 UWB+5G 融合定位(精度±10cm) )障碍物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 100ms。全息安全监测:山东能源兖矿集团搭建 5G+ 多参数灾害预警平台:部署256 个本安型传感器(瓦斯/ 水压/ 应力)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实现突水前兆识别。
技术优势分析:带宽提升:单基站下行速率达1Gbps,支持200 路4K 视频并发传输,可靠性增强:采用URLLC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丢包率
。
3.2 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
AI 算法应用:中国中煤开发放顶煤工艺参数优化模型,顶煤放出率从 71.48% 提升至86.56%;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识别带式输送机异常状态,准确率超 98% 。数字孪生技术:黄陵矿业二号煤矿搭建智能云管控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映射与故障预警,全矿井数据融合分析支撑科学决策。
3.3 装备国产化与创新
核心装备突破:国产液压支架控制系统、智能供液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多个智能化工作面;韩城煤机公司研发高效宽域低噪声通风机,能耗降低20%。绿色技术融合:西湾露天煤矿“5G+ 无人驾驶”系统减少碳排放 12%,同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与修复。国产大功率采煤机(如天地科技 MG1100)已实现电控系统 100% 国产化,但部分高精度传感器仍依赖进口。智能控制系统:华为、中兴等企业开发的矿用 5G 通信模组实现自主可控,但部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仍采用西门子、ABB 等国外品牌。
四、挑战与对策
4.1 核心挑战
技术瓶颈:煤岩识别、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自适应控制等技术尚未完全突破;设备可靠性不足,井下 5G 基站、终端设备适配性差。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多源数据融合与标准化接口缺失,制约系统协同。人才短缺:复合型技术人才匮乏,智能化运维团队专业能力不足,高校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成本与商业模式:智能化改造成本高,中小煤矿投资意愿低。
4.2 对策建议
强化技术攻关:设立国家专项,聚焦煤岩识别、高精度导航等“卡脖子”技术;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智能化设计、数据接口等国家标准,推动设备互联互通;建立智能化煤矿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差异化发展。优化政策支持:将智能化投入纳入安全费用提取范围,给予税收优惠;探索融资租赁、产能储备等市场化融资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培育人才生态:支持高校开设智能化相关专业,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流入。
结论
我国煤矿智能化在政策驱动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深度融合,安全、效率显著提升。未来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与人才体系,推动智能化向“自主决策、少人无人”阶段升级。随着 5G、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煤矿智能化将进一步与绿色开采、循环经济结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引领全球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及技术创新 [J]. 中国煤炭 , 2024(8): 1-10.
[2] 国家能源局. 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Z].
2024.
[3] 王国法 . 煤矿智能化进入攻坚阶段,七大问题待解 [J]. 中国能源报 ,
2024(10).
[4] 陕煤集团. 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汇编[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