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杨扬

常德市鼎城区江南中学 415100

语文属于基础学科,其任务就是传递语言知识以及技能,而且还承担带领学生认识世界并树立价值观的重大职责。阅读理解乃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学生靠阅读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然而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获取和记忆信息而忽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依然存在,使得学生阅读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深入理解和思考,伴随新课标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更加迫切。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其在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它重视对信息、意见展开深入剖析、评判并判定,不但看事实表象如何,也要探索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关联以及潜藏的预设。批判性思维要求个体持有质疑心理,能判断信息是不是真实可信、是否合适,不能盲目听从。这种思维看重严密的逻辑性以及体系性,让人大概从很多方面、种种层次来观看问题,进而提出独特而且符合实际的看法。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会改进解决繁琐事情的本领,提升自我学习以及更新创造的力量,成为有着理性判断力并且有全方位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

(二)语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里有很大作用,能让同学们不止于浅层地看懂文本,而是进一步去了解作者的意思、文本深层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隐藏的观点。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大家看出哪些信息是真实的,逻辑是不是对的,有助于区分不同的意见,避免片面化,避免有偏见,从而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 [1]。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加深,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立做出决定和创造新东西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大家对于语言的敏感程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明确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发展学生分析、评价、反思文本的能力作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善教学的流程,利用安排好的教学步骤,点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批判意识,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阅读理解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适当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观点,增强其独立思考并对之加以表达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推动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发展。

例如,初中七年级语文部编版《济南的冬天》这个教材课例里,教师围绕“感受景物美”“分析语言表达”两个维度去设置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优化教学的设计,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很美好的描写的时候,也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会用“温晴”“透明”这些词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倾向和目的。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真正走进去,进入到文本逻辑,进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二)创设开放性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意识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来讲,营造出开放性的阅读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并促使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依靠设置那些存有许多可以解释之处且值得讨论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文章中出现的观点进行质疑,探究文章作者的真正想法及背后隐藏的意义。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也要加以引导和扶持,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提高辨别能力。此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初中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阅读情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何如此留恋百草园,又为何对三味书屋有些许压抑?”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思考,提出疑问,然后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思考。这种情景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人物的态度以及背后蕴含文化的质疑,让学生可以换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信息整合与比较能力,促进文本深度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里,培养学生整合和比较信息的能力,属于推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部分。带领学生把不同的文本内容做归纳整理,水平方向做比较,深入层面做剖析,找出不同的地方和关联之处,让文本在脑海里的印象更深刻,老师可以安排有关活动,让学生把原有的信息和新的收获联系起来加以使用,这样能改善他们的评判能力,整合和比较信息 [2]。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本的组织结构和中心意思,另一方面又磨炼了他们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综合思考技能,有益于学生达成更加全方位和准确的理解,提高语文总体素养。

例如,初中七年级语文部编版《皇帝的新装》这个语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梳理一下这篇课文里各种各样的人(皇帝啊、大臣、裁缝、百姓啊、小孩子啊),他们对于“新装”都有哪些反应。这有助于孩子们梳理信息,比较立场。像皇帝、大臣、百姓们为什么都装着看见“新装”啦,而只有一个孩子把真话说出来了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言行,感受当时人们社会的随大流思想以及大权的压力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这种在整合信息后进行对比的思考方式,是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养成批判性阅读能力,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结论

新时代教育当中,形成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成为语文教学的大事,改善教学构思,营造开放的读书情况,强化信息整合与思辨训练之后,学生的读书把握就会由浅入深,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未来,教师要不断思考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利用数字资源和智能技术,让学生在实际中找寻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语文教学由传道转向思维引导,推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守华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2024(13):7.

[2] 陈汝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