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张丽 李灿

东海县西双湖小学 222300

引言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真实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相比传统“片段式”教学,整本书阅读更具系统性和文学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常面临内容选取不当、目标设置模糊、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校本化实施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能够在尊重本校资源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阅读教学体系,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从“读懂”到“悦读”的有效转变。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校本化的实施要求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校本化实施需要体现立足校情,面向学生和融合课程等方面的根本要求。首先,要紧扣课程标准,践行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整本书整篇阅读,发展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和审美品位,实现阅读教学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变。教师在进行全本阅读之前,要根据本学校学生阅读兴趣,年段特点和语言能力等因素,科学地选择合适的读本内容和统筹安排课时,将其融入语文课程整体规划中,构成一个系统阅读课程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突破教材的章节界限,从课程目标统整,内容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融合上形成校本特色教学模式,促进整本书阅读针对性与有效性。另外,全本阅读校本实施需要教师专业判断力和组织能力。教师既要了解文本的文学价值及语文功能,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阅读上培养语言感知,表达及思辨等能力,注重学生阅读时的个体差异及情感体验。学校要构建支持系统,构建跨年级,跨学科阅读促进机制,加强图书资源配置,教师培训及家校协同配套保障,让整本书阅读不再流于空泛,而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的核心途径。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校本化实施策略

(一)明确阅读目标任务,建构统整课程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课本选段教学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不只在于对单个片段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构建对完整文本的主题认知,促进语言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学段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分层递进学习目标,在语言理解,审美感知,思维拓展至价值判断上统筹安排,以任务群为驱动安排课程内容。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单元 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本课思想情感和语言张力都比较强的一个章节。贯穿于全册阅读的外延之中,可以选择梁启超的更多创作或与之相似的爱国主题文章,来构建“中国在我心中”和“时代少年”这两个统整单元。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以“领悟修辞表达、感悟家国情怀、探究少年责任”这三个维度为中心,构筑了一个单元任务链条。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时需要做如下工作:节选和欣赏课文中富有力量感的句子;分组讨论“什么是少年强”;撰写名为“致祖国未来的信”的文章,以此来表达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教学实施上,老师不再以章节为单位进行割裂教学,而按照任务链带领学生进行探索,表达和协作,从而形成了一条环环紧扣的学习道路。配合课外阅读材料(如《饮冰室合集》《中华少年》等),进一步拓展文化背景理解与语言迁移应用能力。

(二)深化阅读活动设计,融合多元语文实践

在推行校本化的进程中,教师要把多元语文实践整合到阅读教学中来,通过角色扮演,图文表达,阅读剧的改编和思维导图的绘制等方式、通过人物访谈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 -- 思考 -- 说话 -- 写作”的综合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技能。

例如,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从《猴王出世》开始,可设计一个“英雄之旅”这一贯穿全册的主题活动。《猴王出世》这一章的教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孙悟空诞生,拜师,学艺,叛逆等成长之路,了解人物形象建构。随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小组,共同绘制了“孙悟空的成长脚印”的路线图,并通过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总结了他的性格变迁;在“我来演大圣”这一环节里,学生们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诵和关键场景的演绎,以此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也可打造“齐天大圣网络专访”的模拟课堂,由学生充当记者对孙悟空进行访谈,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上活动已经不是附属性阅读的附加项了,它已经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校本层面上,教师可以把活动成果组织成“学生成长的语文读本”, 或举办全本主题展等活动,使阅读具有更多的仪式感和生成性。通过这种融表达,创编和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实践,整本书的阅读就不再停留在“理解内容”上,而向“主动运用”方向发展,以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学生深度共读

传统纸笔测试很难综合体现学生阅读时的理解深度,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所以校本化的实施要确立以过程性为主、表现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让阅读评价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任务完成与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发展,语言表达及审美感知等方面的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单元 6 课《骑鹅旅行记(节选)》为例,可以围绕“成长和探险”这一主题来建构评价体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成长档案袋对学生每章后面的读书札记,角色感受卡,情节预测单和词语积累卡进行重点存档。评价的重点不只在于完成与否,还在于内容的质量和思维的深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加互评”, 设立“最好的共读伙伴”“有共鸣的语段”“一,创意设问”等阅读奖项,在展示与激励中促进学生深层共读。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可借助数字化平台(如班级共读小程序)布置微写作、即时问答等任务,实时收集学生对章节内容的理解反应,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骑鹅旅行记》中,教师提出“要是你就是尼尔斯的话,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呢?原因是什么?”的提问,指导学生线上留言探讨,营造阅读共同体交流氛围。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读后测试”的评价逻辑,转而强调“阅读中评”“阅读中改”。

三、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化实施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调整,更是语文育人理念的深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立足学校实际,优化课程目标设计,丰富活动内容,完善评价机制,真正让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与思维。在不断探索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将更贴近儿童认知规律,更富有语文味和生命力,助力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艳玲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索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 (05): 52-53.

[2] 张静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8):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