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角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优化探究

作者

史春丽

敦化市实验中学 133700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职责。因此,本文从新课标对读后续写的功能定位与教学要求出发,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结构与语篇资源,系统分析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困境,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优化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思路与路径创新建议。

一、聚焦语篇整体理解,提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效性。

读后续写的第一步是对原文语篇的整体理解,而不是片面地把写作视为语言输出的延续。在新课标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原文时关注语篇结构、人物性格、事件发展以及情感脉络,特别是对语篇未完情节的合理预测和对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这是有效续写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语篇阅读策略的训练,如语篇结构识别、主旨提取、推理判断和情感体会,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形成对语境的整体感知。在人教版教材中,许多单元的语篇具有明显的故事性和情节转折特征,如必修一 Unit3 中的“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学生在阅读此类文本时易于把握人物心理变化与情节逻辑,教师可据此设计基于原文的预测式提问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生成续写内容,逐步实现从“读中理解”到“读中构思”的过渡。

二、构建分层指导体系,优化写作技能训练路径。

读后续写不同于传统命题作文,它不仅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调语言衔接能力、篇章构建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续写的核心技巧。在写作初期,可通过句型训练、词语积累和连接手段归纳等方式夯实语言表达基础;在中期训练中,侧重篇章结构构建和段落过渡技巧,尤其是如何构建与原文逻辑一致的人物行为与语言;在后期训练中,应强化整体逻辑的连贯性与语言的自然流畅性,鼓励学生尝试复杂句式与多样表达方式,提升语言丰富度与表达个性。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与续写之间的“语义对接点”,即从语言、情感、逻辑三方面确保续写部分与原文自然衔接,避免语境割裂。人教版教材中的阅读语篇多涉及人际交往、成长经历与社会议题等主题,教师可结合这些语篇开展分层写作训练,设置如“模仿原文句式续写”“续写人物对话”“补全转折结局”等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逐步掌握写作要领。

三、丰富教学情境创设,增强写作任务的真实性与情感性。

新课标强调语言学习的真实性与任务导向性,读后续写教学也应从机械化训练转向情境化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引导、音频对话、短剧演绎等,营造富有感染力与代入感的语篇再现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故事场景,激发其情感共鸣与表达欲望。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文化背景资源,如描绘异国风情的语篇、历史人物传记或科技发展类文本,教师可设计富有探究性的任务情境,如“若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如何抉择”“续写结尾反映不同文化视角下的结局”等,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文化认同角度等多维方式重构文本内容,提升续写内容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尤其对于较抽象或非叙述性文本内容,可通过设定补充性小故事、角色扮演、时空跳转等创意写作方式,拓展学生表达空间,增强写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是检测学生写作水平的手段,更是反馈学习过程、激发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具体实施中,可引入“写作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多次续写过程,从词汇应用、语法准确性、逻辑结构到篇章情感进行动态追踪;设置“同题不同写”评价环节,组织班级内部互评讨论,提升学生对多样表达的接受度与判断力;引导学生通过“教师 + 系统 + 学生”的三维评价体系全面审视自身写作表现,实现语言评价从“对错判断”向“发展性引导”转型。此外,可借助 AI 智能批改系统辅助分析语言层次问题,同时由教师聚焦逻辑结构与情感表达进行个性化反馈,实现智能与人文的评价融合,促进学生在写作能力、思维逻辑与审美表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五、注重学科融合与跨文化意识培养,拓展读写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新课标“英语课程育人”目标引导下,读后续写不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还承载着文化传递、思维拓展与价值引导的育人功能。高中阶段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期,教师在读后续写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融入跨学科与跨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建构意义,并在续写过程中表达个人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环保、科技、教育等议题的文本中,教师可设置“多角度写作”“多文化视角重述”任务,引导学生借助历史知识、地理背景、社会热点等学科内容,增强续写的深度与文化包容性;在续写任务中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社会关怀与全球意识,实现语言表达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在写作中体现尊重与理解,培养其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读后续写成为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与全球视野的重要通道。

六、结论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不仅是语言实践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未来的教学改革应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支持,推动教学理念从“应试导向”向“素养导向”全面升级,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 艳 芳 . 高 考 英 语 写 作 训 练 反 哺 日 常 教 学 [J]. 学 生·家 长·社会 ,2024,(48):87-89.

[2] 管 纪 娟 . 新 高 考 背 景 下 高 中 英 语 读 后 续 写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J]. 高考 ,2024,(36):3-5.

[3] 程芳萍 . 浅析新课程改革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4,(3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