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常永泉

淄博捷达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372524198508236293

引言

在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机电装配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环节,对装配精度、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机电装配方式往往依赖人工操作,存在劳动强度大、精度难以保证、效率低下等问题。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它结合了机器人技术和视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看到”周围环境,从而更加准确、灵活地完成机电装配任务。

一、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基本原理

1.1 视觉系统原理

机器人视觉系统主要由图像采集设备(如相机)、图像处理算法和图像分析软件组成。图像采集设备负责获取装配场景的图像信息,然后将其传输到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图像增强、滤波、边缘检测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特征的清晰度。图像分析软件根据处理后的图像提取有用的信息,如目标物体的位置、姿态、尺寸等。

1.2 伺服控制原理

伺服控制是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根据视觉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通过比较目标物体的实际位置和期望位置,计算出误差值,然后将误差信号反馈给机器人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误差信号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驱动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如关节电机)运动,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

二、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的优势

2.1 提高装配精度

以汽车发动机的装配为例,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要求非常高,如活塞与气缸、曲轴与轴承等关键部位的装配误差需控制在微米级别。传统的装配方式依赖人工经验和工具辅助,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难以稳定保证装配精度。而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通过高分辨率相机和精密算法实现零部件的实时识别与定位,并结合闭环控制技术动态调整装配路径,将零部件的装配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从而显著提升发动机的装配精度、运行稳定性及整体性能。

2.2 提高装配效率

在电子设备的装配过程中,如手机主板的装配,需要快速、准确地将电阻、电容、芯片等多种电子元件安装到指定位置。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通过高精度相机和图像处理算法,能够实时识别元件的位置、姿态及型号,并结合伺服控制技术精准引导机械臂进行抓取与放置,大幅缩短装配时间,避免人工操作的繁琐与误差,显著提升装配效率与良品率。

2.3 增强装配的灵活性

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机电产品装配,传统生产线因设备固定、调试复杂,难以快速响应产品变化,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与灵活性。而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能力,通过灵活调整视觉识别算法与伺服控制参数,可快速匹配不同型号产品的装配需求,实现产线的快速切换与高效运行,显著提升产线适应性与生产效率,满足现代制造业对多样化、个性化生产的需求。

三、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的关键技术

3.1 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

目标识别与定位是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基础技术。在机械零件的装配中,需要准确识别不同形状、尺寸和颜色的零件,并确定其位置和姿态。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装配过程中,通过采用基于特征匹配的目标识别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叶片的特征点,并计算出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为后续的装配操作提供准确的信息。

3.2 视觉伺服控制算法

视觉伺服控制算法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常见的视觉伺服控制算法有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和混合视觉伺服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装配任务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例如,在一些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装配任务中,可以采用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算法;而在一些对姿态调整要求较高的任务中,则可以采用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算法。

3.3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为了提高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适应性,通常需要将视觉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如力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在机器人进行精密零件的装配时,通过融合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的信息,可以在保证装配精度的避免因装配力过大而损坏零件。

四、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4.1 电子产品装配

以手机摄像头模组的装配为例,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首先通过视觉系统识别摄像头模组和手机主板上的安装位置,然后根据识别结果调整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将摄像头模组准确地安装到主板上。在安装过程中,视觉系统实时监测装配的位置和姿态,确保装配的精度。通过应用该系统,手机摄像头模组的装配效率提高了 30% ,装配不良率降低了20%。

4.2 机械零件装配

在机械零件的装配中,如齿轮箱的装配,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可以对齿轮、轴等零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装配。视觉系统可以识别零件的齿形、键槽等特征,确定其正确的装配方向和位置。通过伺服控制,机器人可以准确地将零件安装到齿轮箱的相应位置,并保证装配的间隙和配合精度。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后,齿轮箱的装配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装配时间缩短了 40%。

五、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面临的挑战

5.1 复杂环境适应性

在实际的机电装配场景中,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如光照变化、物体遮挡、噪声干扰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视觉系统的图像采集和处理效果,导致目标识别和定位的准确性下降。例如,在一些车间环境中,由于灯光分布不均匀,可能会使图像出现明暗差异,影响特征提取的效果。

5.2 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机电装配过程通常对时间要求较高,需要机器人能够快速地完成装配任务。然而,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图像处理和伺服控制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当装配任务的节拍较快时,可能会出现系统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影响装配效率。

5.3 成本问题

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硬件设备(如高精度相机、伺服电机等)和软件算法的开发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

六、解决策略

6.1 针对复杂环境适应性

可以采用多光源照明技术,确保装配场景的光照均匀;开发具有鲁棒性的图像处理算法,提高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和定位能力。例如,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它可以自动学习图像的特征,对光照变化、物体遮挡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6.2 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优化图像处理算法和伺服控制算法,减少计算时间;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例如,将图像处理任务分配到多个处理器上同时进行处理,加快图像的处理速度。

6.3 降低成本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开发通用的软件平台,减少软件算法的开发成本。

结论

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在机电装配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装配精度、效率和自动化水平,还增强了生产线的柔性与智能化程度,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复杂环境适应性、系统实时性和成本控制等挑战,但通过多光源照明技术提升图像质量、优化算法增强识别鲁棒性、引入并行处理提高响应速度等手段,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技术的持续进步,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将在机电装配领域发挥更大潜力,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王春芳. 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中图像特征提取研究[D]. 燕山大学,2012.

[2] 唐家凯 . 视觉伺服控制系统在焊接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 [D].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辛菁. 机器人无标定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