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改良研究

作者

谷美婷 孙宇航 于昊鑫 陈昊冉 周长哲

山东华宇工学院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意识增强,新能源汽车在 2025 年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部件,动力电池包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安全性与续航能力。而电池包膜复合材料作为电池系统的保护屏障,其性能优劣对电池包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与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膜复合材料作为电池系统的关键保护层,其性能要求随着行业技术发展而不断提高。首先必须具备优异的耐高温性能,以应对电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积累和夏季极端高温环境;其次需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车辆行驶中的振动、冲击等力学载荷;此外,良好的绝缘性能是防止电池短路的基本保障,而轻量化特性则直接影响整车的能效表现。

从技术发展趋势观察,当前复合材料研发正朝着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传统单一聚合物基体材料已逐渐被多层复合结构取代,这种结构通过不同功能层的组合,可兼顾耐热性、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缪亚美的研究表明,锂电池相关材料的性能改进需要从微观结构设计入手[2],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电池包膜材料。

在环保要求方面,随着全球碳减排政策趋严,可回收性和环境友好性成为材料开发的新考量因素。Avinash Kothuru 团队关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显示,新型碳基复合材料在保持性能优势的同时,其环境适应性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3]。这提示电池包膜材料的研发也需兼顾生命周期评估,开发更易回收利用的复合体系。

1.2 现有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局限性与改良方向

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膜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从材料性能角度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传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普遍偏低,在夏季高温环境或电池大功率充放电工况下,材料易发生软化变形,导致密封性能下降。此外,现有材料难以平衡轻量化与高强度需求。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持续振动可能导致材料出现微裂纹,进而影响整体结构完整性。

绝缘性能的不足是另一关键缺陷。现有复合材料在长期湿热环境下易发生绝缘性能退化,特别是当材料内部存在微观缺陷时,局部放电风险显著增加,某些复合材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表面电阻率会下降两个数量级[5],这种性能衰减可能引发严重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在耐热性提升方面,通过引入纳米氧化铝等无机填料,可显著提高基体材料的热稳定性。这些纳米粒子不仅能阻碍聚合物分子链的热运动,还能形成导热网络,加速热量扩散。

在机械性能优化方面,通过交替堆叠不同特性的功能层,可实现抗冲击性与柔韧性的平衡。例如,将高模量纤维增强层与弹性缓冲层组合,既能保证整体刚度,又能吸收冲击能量。同时,改进层间界面处理工艺,如采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可显著提升层间结合强度,避免分层失效。

绝缘性能的改良则需从材料配方和结构设计双管齐下。在配方方面,选择介电性能优异的基体树脂,并严格控制填料纯度;在结构方面,引入功能性阻挡层,阻断导电通道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良措施需兼顾成本效益和工艺可行性,确保技术方案具备产业化应用价值。

二 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改良设计与实验研究

2.1 改良材料的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膜复合材料的改良研究中,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是决定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聚酰亚胺基体材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性和机械性能被选为核心组分。相较于传统聚合物,聚酰亚胺分子链中的酰亚胺环结构赋予材料更高的热稳定性,可有效抵抗电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积累。

在多层复合结构设计方面,研究采用了“三明治”式叠层构型。外层选用高模量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确保材料整体刚度;中间层为纳米氧化铝改性聚酰亚胺,主要承担热管理和绝缘功能;内层则采用弹性体缓冲材料,用于吸收电池包受到的机械冲击。各功能层通过优化设计,避免了传统复合材料常见的层间剥离问题。

绝缘性能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选择介电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作为基体;二是在配方中严格控制导电杂质的含量。纳米氧化铝填料的引入不仅没有降低绝缘性能,反而通过阻碍导电通道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体积电阻率。

2.2 改良材料的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耐高温性能测试采用阶梯升温法,模拟了从常温到电池包可能面临的极端工作温度环境。结果显示,改良后的复合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其热变形温度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持续高温暴露后,材料表面未出现明显翘曲或收缩现象。这主要得益于纳米氧化铝填料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有效抑制了聚合物基体的热膨胀行为。

绝缘性能测试重点考察了材料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电气特性。改良材料在标准环境下的体积电阻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在85℃、85% 相对湿度的加速老化测试中,其绝缘性能衰减幅度明显小于传统材料。这一方面源于聚酰亚胺基体固有的优异介电特性,另一方面得益于纳米填料的引入阻断了可能的导电通路。电镜观察显示,改良材料内部缺陷密度显著降低,这是其绝缘性能稳定的微观基础。

为进一步验证材料的实际应用潜力,研究还进行了环境适应性测试。将试样置于 -40℃至 120℃的温度循环环境中,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场景。测试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复合材料在经过多次热循环后,各项性能指标保持稳定,未出现性能骤降现象。这表明材料具备较宽的工作温度窗口,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要求。

综合各项测试结果可以确认,通过纳米改性和多层结构设计的协同作用,改良材料在耐热性、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高温与机械载荷耦合作用下,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这对保障电池包长期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测试过程中也发现,材料的性能优势随着纳米填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但过高的填料比例会影响加工性能,这提示后续研究需进一步优化配方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李宗家 . 碳纤维复材在氢气储存和电池包壳体的应用现状 [J].《合成纤维》,2023,(10):54-57.

[2] 缪亚美 .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技术研究进展 [J].《当代化工研究》,2025,(3):15-17.

[3] Avinash Kothuru.Pioneering the direct large-scale laser printing offlexible“graphenic silicon”self-standing thin films as ultrahigh-performance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J].《Carbon Energy》,2024,(7):26-40.

[4] 陈国锋 .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电池包上盖的设计研究 [J].《汽车实用技术》,2024,(9):121-127.

[5] 张 祎 辉 . 电 动 汽 车 电 池 箱 体 结 构 轻 量 化 设 计 [J].《 机 电 工 程 技术》,2024,(4):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