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举视角下的融合实践
崔丽贞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城关中心小学校本部 安徽省蚌埠市 233300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兼具语言学习与心理育人的双重功能。文章探讨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优化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借助阅读与写作引导自我认知及情绪表达,以及构建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等策略。研究认为,语文教学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实现五育并举背景下学科育人与心理发展协同共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举;教学策略;情绪表达
引言: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素养发展的关键期,而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基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教学综合价值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从文本资源价值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分析
(一)课文内容的情感价值与心理引导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常选取富有情感色彩的文章,如描写亲情、友情、爱国情怀等。这些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情绪。例如,通过学习《慈母情深》等课文,学生可以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促进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人物形象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作用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诚实守信的雷锋、勇敢顽强的王二小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学生可以学习积极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语言表达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情绪调节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语气、语调所传达的情感,学会在语言表达中调节情绪。例如,朗读抒情诗时,学生需调整语调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应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表达活动,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四)写作训练中的自我表达与心理疏导
写作是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困惑和压力宣泄出来,达到自我疏导的效果。例如,日记写作让学生记录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梳理思绪,缓解压力。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应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积极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目标,融入心理健康元素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更承担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系统性地融入其中,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心理关怀的有机结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为例,该课文描写了旅途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修辞手法,还应增加“培养观察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温暖联结”等心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观察过的动物,分享相关经历,通过言语表达情感,引导其形成积极、敏感的心理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语文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场所,而成为学生情绪感知和心理成长的重要空间。
(二)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学生情绪认知
情境教学是提升学生情绪认知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中大量文章富有情感张力,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在教学《将心比心》一课时,教师可设计“我是小男孩”“我是清洁工阿姨”的角色扮演活动,分别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讲述事情经过,引导他们感受他人处境、理解情绪反应。在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通过设问与讨论,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增强了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该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尤为有效,有助于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同步开展情绪认知与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心理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宽广空间。教师可以设计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心理适应力。例如,在六年级“习作:我的理想”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未来的我”为题,撰写理想职业与生活设想。写作前组织“理想分享会”,让学生互相倾听、鼓励,并为彼此出谋划策。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通过描绘未来图景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期待与动力。再如,四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我想对你说”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对话活动,让学生对同伴表达感谢、道歉或鼓励,借此练习积极沟通和情感表达,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同时获得心理成长,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
(四)运用阅读与写作任务,引导自我认知与情绪表达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语文课堂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为其提供了认知自我、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情感深度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心理活动并联系自身体验。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可提出:“你有没有舍不得分离的事物?当你和它告别时,心情如何?”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在写作教学中,则可以布置“写给未来的自己”“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等主题,鼓励学生回顾生活、表达情绪,教师给予温和评价和适当引导。曾有一位五年级学生在作文《我和爷爷的一次争执》中写出对亲情的懊悔和自我反思,教师通过面批给予肯定与情绪疏导,帮助其完成了一次深层的心理自省。这类任务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情感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在文本挖掘、教学设计、课堂氛围构建等方面不断优化策略,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认知、自我表达与心理成长的有效载体。未来还需在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层面加强支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4,(36):77-79.
[2]王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2025,(02):13-15.
课题信息:本论文为2023年度蚌埠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措施研究》课题编号为(20231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