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金融赋能:社会工作提升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路径探索

作者

丁鑫

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经济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发展,层出不穷的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互联网加速了投资理财年轻化趋势。财产安全走向了数字化,货币由纸质转向数字,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同时,电子理财和金融投资的风险却并没有随着数字化经济发展而减弱,反而降低了门槛。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物保护观念差等现象 [1],“电信诈骗学费”“个人信息泄露被贷款”“莫名帮信罪”等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辨别能力,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大学生对自身保护以及社会认识一切向好,渴求财富的同时,极易受到不法分子及相应理财知识匮乏的影响下而“自投罗网”。随着金融素养的重要性在我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凸显,为了满足普惠金融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金融教育以探索有效提升其金融素养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2]。文章从金融赋能大学生财产安全角度加深大学生对财产保护意识。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研究

1. 个体认知偏差

物质资料的丰富与个体需求的增长造成个体对于社会现状认知的偏差产生。金融及财产认知的缺失加大学生群体在发展中的潜在危险因素,目前很多网贷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导致贷款压力较小的假象,加上大学生对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了解程度不足,存在的风险、借贷信息不透明,造成各种问题的发生 [3]。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将个人理财等多形式获取金钱资源的方式归类为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又有别于理论中的安全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学生定义为“可以获取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鲜事物,即潮流的时尚单品,以及各种能够维持自己享受“优质生活品质”的生理需求”;自我实现定义为“通过大学生活实现财产自由、向他人证明自己生存能力和赚钱不难”。这包含着对于需求及现实物质生活存在认知偏差。

2. 社会环境营造

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促使个体对于财富认知产生偏差。其中包括网络、现实环境、同辈群体等,其中国互联网自媒体影响为主。“网红经济”使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学无用,入校时开始规划应付式上学;互联网文化影响下,信息流通及获取线上资源的多渠道,也使部分小概率事件迷惑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将小概率事件、存疑事件过于理想主义,甚至参与其中成为“炮灰”,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陷入财产安全困局。

3. 网络定向监管缺乏

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也随之出现,成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新的增长趋向,其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日益加大 [4],网络传播、大数据经济分析使自身难以做出理性判断。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对互联网信任程度缺乏认知,青少年阶段认知尚未全面,双重匮乏加速其参与金融活动及理财投资。因此,网络定向监管的不完善,促使缺乏安全意识的大学生走入不法分子的网络理财陷阱,产生财产及人身安全问题。

(三)服务策略

1.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旨在提升服务对象自身抵抗某一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应对方式。采取增能理论在于提升服务对象对金融知识能力的获取,提升面对金融问题、理财投资及避免陷入财产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社工自身以链接资源的方式合力给予能力训练,通过增能理论提升其人群的能力是使用该理论的核心。

2. 理性认识金融

理性看待事物发展和认识事物本质,金融产品作为经济产物承载着诸多理财产品的出现,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加速了年轻人对于金融投资来获取效益的渴望,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将时间消耗在网络之中,自我判断及认识受其影响,让大学生理性判断、理性抉择、理性认识事物本质也是社工使用理性情绪疗法的实现要求。

3. 金融安全知识普及

本次活动的主旨在于提升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秉持着金融能力的提升为核心,金融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掌握对于活动目标达成度、服务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在其中运用连接资源专业角色和秉持着任务中心模式的使用下来促进金融资源反馈至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做到实现金融知识促成财产安全意识的提升。

4. 提升正向同辈群体功能

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有着难以替代作用,建立且发挥积极向上的朋辈群体是至关重要的,可有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能力 [5],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群体意志来促进群体成员中行为上的积极作用和发生问题时同辈群体的危机处理意识。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的路径探索

(一)链接资源,动员学校及本地相关金融学者

社工在提升服务对象金融能力的同时也理应提升自我能力。在多数地区,金融社会工作多为返贫困弱势群体金融理财的建议和支持,其源于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在理财规划、小额贷款及资产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和手段欠缺问题[6]。社工对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提升能力,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二)有效简化活动流程,控制活动标准

金融社会工作专业性强,在开展过程中把控活动流程是重要一环,深化流程将金融内容融合起来提升活动开展的时效性,提升衔接的自由度,使内容不突兀,知识不死板。这就对社工的专业素养和前期工作有效规划提出极高的要求,要通过专业培养来提升能力和服务特色,将金融社会工作的金融特色突出。

(三)优化社工介入领域,充分发挥专业能力

金融社会工作应加大对人群、问题等方面的实务干预。实现人群保护,尤其是脱贫及经历重大危机的人群。场域优化社工的工作内容,实现赋权增能于社会。在就业岗位开发上,促进金融领域引进金融社工补充感性的一面。加强培养机制,在专业上形成“金融+社工”双重人才培养方针,实现人才互动。

参考文献:

[1] 余敬 , 黎同柏 ,2023,《新时代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与防范意识探究——评《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第11 期。

[2] 周玲 , 张东,2023,《在线金融教育对社会工作者金融素养提升的作用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 第2 期。

[3] 王智霖, 宋芷斓 , 高华,2022,《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认知度及使用偏好研究》,《中国商论》, 第18 期。

[4] 王玉国 ,2006,《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2 期。

[5] 张豆豆, 韩晓冬 ,2023,《朋辈互助融入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西部素质教育》, 第9 期。

[6] 梁国利, 周熙明,2020,《新时代金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2 期。

作者简介:丁 鑫(1998—),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