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刘碧婷
大田第五中学 366100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进教育领域,为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与创新。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AI技术与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语文素养。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融合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初中语文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国家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尝试将智能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知识灌输偏多、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而项目式学习注重实践与思维拓展[1]。二者的融合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概念
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系统,具备学习、推理和自我优化等能力,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真实任务促进知识整合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将人工智能融入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模式的智能化转型。
二、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势
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推荐、语音识别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结合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增强了语文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主动探究,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2. 优化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
人工智能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辅助教师实现动态化教学管理。结合项目式学习中任务驱动的模式,AI技术可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语文表达、合作能力与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反馈,推动教学从“教知识”向“育能力”转变。
三、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1. 结合人工智能,创设项目教学情境
项目式学习强调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人工智能可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通过语音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环境,增强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美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2]。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利用AI虚拟现实平台创设“冬日济南”场景,让学生佩戴VR设备或通过多媒体模拟观看冬日阳光下的济南景象,直观感受文中“温晴”与“静美”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制作济南冬日导览手册”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文本分析、语音合成等AI工具,从写景、语言和情感三个角度介绍济南的冬天。学生可使用语音识别系统朗读自己的解说词,借助AI工具自动识别语音情感及表达效果,进行自我改进。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与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其在项目实践中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增强语文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度。
2. 运用智能平台,优化文言文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功能,实现文言文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配置和内容结构的优化。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结合智能平台有助于提升古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理解力,使抽象难懂的语言变得具象易学。
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可以借助AI语文学习平台,将文本进行智能拆解,突出关键词句如“得道”“失道”“多助”“寡助”的含义,结合语音识别与句义分析功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文内涵。项目任务可设定为“制作历史人物道义评价微视频”,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在AI辅助下筛选与文义相关的历史人物素材,并借助智能写作与视频剪辑工具完成人物评价短片。学生需结合文义分析其“得道”或“失道”的行为,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与历史思辨能力。这种做法将古文学习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判断力和合作意识,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实用性与思政育人的融合。
3. 利用人工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与实践空间。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对话系统等AI功能,语文课堂的表达、表演、创作等活动形式更为多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真假与勇敢”主题,设计“童话故事新编剧本展示”项目。学生使用AI写作工具辅助创作,重新改编童话故事情节与对话,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优化剧本语言表达。完成剧本后,学生利用AI配音工具为角色配音,通过图像识别软件制作简易动画短片,最后在班级中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深入理解原文的讽刺手法与人物塑造,还要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语言转化、文本生成与视觉表达的协同创作,从而增强语文表达、审美创造与合作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实现语文知识与AI技术的有机融合。
4. 明确项目主题,整合人工智能资源
项目式学习强调围绕具体主题进行探究与创造,人工智能为主题学习提供了多维资源支持和智能辅助功能,使学生能够在广泛信息中高效筛选、整合并生成新内容。明确的主题指引与AI资源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深化对文本美感与情感的体悟。
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设定“春天的钱塘湖数字诗画展”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运用人工智能资源完成创作。首先,通过图像生成AI工具,学生输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等意象关键词,生成春日钱塘湖的画面,并结合AI语音合成技术配上诗句朗读,打造具有视听结合效果的作品。学生还可以利用智能搜索工具查找历代关于钱塘湖的诗文与图片,进行资源整理与再创作。通过将传统诗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形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句意境和语言美的理解,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整合、语言表达与美感表现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创新与跨界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将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融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创设情境、智能辅助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语文教学更具时代性与实效性。未来应不断深化融合路径,探索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彭操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J].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5, 41(1):36-39.
[2]昌晓伟 朱非.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初中人工智能课堂构建[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