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管理与创新
陶钢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2019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深入探讨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管理与创新策略,分析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功能定位,阐述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运维保障等,同时探索在技术应用、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提升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创新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优化管理效率、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的挑战与机遇。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整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努力打造一个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校园环境,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有效的建设管理与持续创新是确保智慧校园工程成功实施并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功能定位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校园生态系统。它打破传统校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场景深度融合,实现校园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运作,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一)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智慧校园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线上,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平台等,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在线下,借助智能教室、互动教学设备,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采用 ST2M 模式,注重师生需求
采用 ST2M(Student-Teacher to Machine)模式,注重师生需求,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以师生为核心,通过智能设备和系统,精准感知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类需求。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为教师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减轻备课与管理压力,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与教学科研效率。
(三)业务和技术并行驱动
业务和技术并行驱动,是智慧校园发展的双引擎。业务需求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促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等实际场景;新技术的应用又能推动业务流程优化与创新。如大数据技术助力学校实现精准管理,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智慧校园不断发展。
(四)全面推动数据赋能,构建智慧校园敏态系统
全面推动数据赋能,构建智慧校园敏态系统,是智慧校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收集、整合校园内的各类数据,运用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学生行为、校园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洞察。根据这些数据,学校能够快速做出科学决策,灵活调整管理策略,提升校园运行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打造一个动态、敏捷的智慧校园环境。
二、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科学规划制定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部门研讨等方式,全面了解学校各部门、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功能需求、服务期望以及现有的信息化问题。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育信息化规划,明确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可以是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校园;阶段性目标如在一年内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三年内建立完善的大数据中心。基于需求调研和目标设定,制定详细的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包括技术架构设计、应用系统选型、实施步骤安排、资金预算分配等内容。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业务变化。
(二)高效项目实施
汇聚信息技术专家、业务部门骨干、项目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作顺畅。信息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方案的实施和系统开发,业务部门人员提供业务需求和流程指导。制定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采用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安排,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包括技术方案的评审、系统测试、用户验收等环节,确保建设成果符合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
(三)持续运维保障
培养或引进专业的运维人员,组建运维团队,负责智慧校园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运维团队要具备技术故障处理、系统优化、数据备份与恢复等能力。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巡检制度、故障报修流程、应急处理预案等。明确运维工作的规范和标准,确保运维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规定每天对关键设备进行巡检,及时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报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对智慧校园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功能优化。定期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用户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三、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理念创新是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先导
高校应摒弃 “技术堆砌” 思维,以 “以人为本” 为核心理念,将师生需求置于首位。同时,树立 “数据驱动决策” 理念,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为教学改革、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打破校内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资源互联互通,形成协同发展的智慧校园生态。
(二)技术创新是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核心动力
深度融合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人工智能可应用于智能教学助手,实现个性化学习辅导与智能作业批改;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校园环境、设备运行等数据,实现校园的精细化管理;区块链技术则可用于学历证书、学术成果等数据的存证与共享,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校园平台,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定制化开发功能模块,避免 “千校一面” 的同质化现象。
(三)管理创新是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校需革新传统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协同化的管理架构。成立专门的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打破信息孤岛与管理藩篱。同时,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对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立项、实施到验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完善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设备运维等制度,统一数据接口标准,为智慧校园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四)服务创新是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价值体现
围绕师生需求,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教学、科研、生活等各类服务资源,实现 “一网通办”。例如,学生可通过平台完成选课、成绩查询、奖学金申请等业务;教师能便捷开展课程设计、科研申报、学术交流等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根据师生的行为数据与偏好,精准推送学习资料、活动通知等信息,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与用户体验。
四、结论
高校智慧校园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有效的建设管理与持续创新是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目标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制定、高效项目实施和持续运维保障等管理环节,以及在技术应用、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高校能够打造出更加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智慧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与创新的新路径,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3]冯建军.后疫情时期重构教育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