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棒操作体验点:搭建数与语言的深度桥梁

作者

程时书

竹山县恒升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 442200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一经典论述深刻揭示了数与形的辩证关系,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具象操作(形)”与“抽象表达(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在一年级“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中,小棒作为“形”的具象载体,是学生触摸数概念的“第一扇窗”;数学语言表达则是“数”的外显工具,是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桥梁”。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显著割裂:学生能熟练摆弄小棒(形),却难以用规范数学语言(数)精准描述“分与合”的逻辑,导致数概念理解停留在“操作表层”,未能实现“形”向“数”的深度转化,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反哺操作思维。

从教学本质看,小棒操作(形)与数学语言(数)的协同,是落实“数学抽象”“数学表达”核心素养的关键。正如“数形结合”思想需要通过具体体验生根,小棒与语言的协同也需在“操作—表达—反思”的闭环中生长。如何让小棒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在教学中协同共生,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借“见棒思数(形→数感知)—借棒表数(形→数逻辑)—棒数融合(形→数创生)”三阶体验点,在学生心中播下“操作与语言共生”的种子,通过深度体验让“形”(小棒)在“数”(语言)中显影,“数”在“形”中具象,最终实现“操作—语言—思维”的深度联动,为低年级数概念教学提供可复制的“具身表达”范式,让数学学习真正“看得见、说得出、想得深”。

一、见棒思数,感知数的具象

在教学中,如何完成让学生完成这一体验呢?

师:(举着分好的1 和4 根小棒)“这两堆小棒合起来多少根呢?

生:“5 根!”

师:让我们来摆摆看,说着老师开始示范:(摆5 根黄色小棒,标注“总数5”;分成 1 根和 4 根,分别用红色框标注“部分 1”“部分 4”;合并小棒,标注“1+4=5”)教师边操作边说:“看,先摆 5 根小棒(总数),轻轻分开成 1 根和 4 根(两部分),再合起来,还是 5 根(验证)。所以 5 能分成 1 和 4,1 和 4合起来是5。”

师:那谁能像老师一样,拿着小棒说一说?

生:……

师:总数是5 根,还可以怎么摆?学生分组摆摆看。

生 : 学生开始模范操作,摆→分→合,重复几次,感受“总数不变,部分数可分”的直观过程。

师:谁来当着我们大家的面,边摆边说?

生A :(操作小棒)“我摆5 根,分成2 和3,2+3=5,所以5 能分成2 和3 !”师:(追问)“为什么2 和3 合起来是5 ?”

生A :“因为2 根加3 根,一共5 根!”

师:(总结)“对啦!用小棒摆一摆,就能清楚看到数的分与合。以后我们说‘分’的时候,要记得先讲总数,再讲部分数,最后验证哦!”

小棒作为“数的替身”,将抽象的“5”转化为5 根实物,让学生通过“摆、分、合”触摸数的形态(如“5 是5 个1 的集合,可拆分为 1+4,2+3′′) ,突破“数是符号”的认知局限,建立“数与实物一一对应”的具象感知。教师设计的“摆一摆,说一说”联动任务,使学生的操作动作(摆小棒)与语言表达(说分合)深度绑定。例如,“ 2+3=5 ”的表达,既是对小棒合并的描述,也是对“数的加法意义”的具象诠释,实现“操作经验→数学语言→数概念”的三级转化,让学生在“见棒”中“思数”,在“说数”中“悟形”,为后续逻辑表达奠定基础。

二、借棒表数,深化数的逻辑

师:(故意摆错小棒,将7 根小棒分成2 和6,红色2 根,蓝色6 根)“同学们,老师这样分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2+6=8 ,不是7 !”

师:(微笑)“谁来当小侦探,帮老师纠正?”(递上 7 根黄色小棒,其中 2根红色、6 根蓝色)

生B :(接过小棒,重新摆放:3 根红色,4 根蓝色)“老师,应该分成3 和4,3+4=7 !因为 3 根加 4 根,一共 7 根!”

师:(追问)“那为什么2 和6 不对呢?”

生B :(指着小棒)“2+6 是8 根,比总数7 多,所以错了。3+4 刚好是7,对的!”

师:(竖起大拇指)“太厉害!不仅摆对,还说清楚了道理。现在小组合作,每人摆7 的分解,边摆边说,互相检查,看看谁的分法又对又全。”

学生活动:小组内有序分解 7(1+6、 2+5 、 3+4 ),用双色小棒区分部分,边摆边说“7 能分成□和□,□ + □=7”,并互相纠错。

师:(巡视后总结)“分的时候有序,就不会漏啦!比如从1 开始分,1 和6、2 和5……这样数的分合更清晰。以后遇到分合问题,先用小棒摆,再用语言说,就能像小侦探一样发现错误,解决问题!”

“为什么错?怎么对?”的追问,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操作逻辑(如“ 2+6≠7 ,因为和超过总数”),实现“操作经验→逻辑语言→数概念理解”的跃迁。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思维从“直观感知”升级为“逻辑推理”,为后续复杂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三、棒数融合,创生数的表达

师:(小熊分蜂蜜,6 罐蜂蜜用黄色小棒代替)“现在,我们来当小编剧,用小棒和语言编一个数学故事!要求: ① 用小棒摆分蜂蜜的过程; ② 用语言描述分法和原理; ③ 加入角色对话,让故事更生动。”

生C :(操作小棒,摆6 根分成2 和4,红色表示棕熊2 罐,蓝色表示熊4 罐)“棕熊说:‘我2 罐蜂蜜,白熊4 罐, 2+4=6 ,刚好分完!所以6 能分成2 和4。’”师:(鼓掌)“故事清晰,还用上了分合原理!谁能让故事更有趣?”

生D :(创意改编,加入动作)“白熊跳起来:‘2 罐太少啦!再给我2 罐!棕熊摇摇头:‘不行,总数是 6, 2+4 才对,多了就不够分啦!’(边说边用小棒演示 2+4=6, 3+3=6 等分法)”

师:(总结)“同学们的故事太精彩!小棒是我们的道具,语言是我们的剧本,把数的分合变成了有趣的故事。现在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数(如 8),编“小棒分物剧”,准备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小组创作《小兔分萝卜》《小猫分鱼》等故事,用小棒摆场景,语言描述分法(如“8 根萝卜分 3 和 5, 3+5=8 ,小兔和兔妈妈吃得刚刚好!”),融入角色互动与数学原理。

通过故事创作,学生将数的分合原理(如“部分数之和等于总数”)融入现实情境,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如“分物时总数不变,需合理分配”)。这种“操作—语言—应用”的闭环,让学生在“玩数学”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素养目标。

一、具象化操作,筑牢数感根基

借“见棒思数”,小棒将抽象数转化为可触摸的实物(如 5 根小棒分合),学生通过“摆、分、合”直观感知数的形态(如 5=1+4=2+3),突破“数是符号”的认知壁垒,建立“数与实物一一对应”的具象数感。这不仅契合“双减”对低负担、高理解的要求,更夯实数学抽象素养的基础,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自然理解数概念,而非机械记忆。

二、逻辑化表达,锤炼推理能力

“借棒表数”中,双色小棒区分部分数(如红、蓝棒代表不同分堆),错误任务(如分 7 为 2+6 )倒逼学生验证分合逻辑( 2+6≠7 ,因和超总数)。学生在“摆错 — 纠正 — 验证”中,用数学语言解释操作(如“ 3+4=7 ,因部分数之和等于总数”),实现从直观操作到逻辑推理的跃迁。这一过程强化了数学推理素养,使学生在“双减”课堂中深度理解分合原理,而非表面模仿,为后续运算能力发展奠定逻辑基础。

三、情境化创生,深化应用意识

“棒数融合”将数的分合融入生活情境(如小熊分蜂蜜、小兔分萝卜),学生通过编故事、角色互动,创造性地将数学语言与叙事语言结合(如“8 根萝卜分 3+5,刚好够吃”)。这不仅巩固知识,更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应用(如分物时的数量分配),使数学表达从规范句式升级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双减”背景下,这种“操作— 语言—应用”的闭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意识,真正实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素养目标,让学习在“玩创”中自然发生,减负增效。

综上,小棒操作体验点通过“感知—推理—应用”三阶联动,在“双减”课堂中深度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低负担下实现数感、推理、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深度体验”的活力,助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