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樊芹秀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致不高,很难提高学习成绩。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创设更接近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生动、鲜活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和生活的不可分离性,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验、成长。只有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促使他们在具体的场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直到今天,陶先生的这种教育理念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生活化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观察和审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从当前的数学教学来看,数学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探究能力也比较薄弱,很难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强化对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认识,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应用,以此实现更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目标。

二、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1. 开发教学资源,挖掘生活素材

为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教师要深入探索和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元素,整理和开发教学资源,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仅仅依赖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渠道挖掘更多的生活化数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为后续开展高效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情境

为了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潜在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变成具体、生动、易懂的知识,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数学魅力,克服对数学知识的畏惧感,构建明确、牢固的数学理论架构,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1]。

以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欢乐农家游 - 百分数 ( 二 )”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融合生活化情境教学理念,以农家乐旅游为主线串联百分数知识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真实场景‌,将抽象的百分数运算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问题。如‌模拟购物场景‌:设置农家乐市集摊位,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摊主,运用百分数计算商品折扣。例如原价60 元的农产品打八折后价格,需通过 60×80% 得出 48 元 ‌3,同时比较不同折扣方案的实际优惠幅度;‌收入增长分析‌:提供梨园连续两年的收入数据(如去年 4 万元,今年增长 5% ),引导学生先计算增长量( 4×5%=0.2 万元),再求今年总收入( (4+0.2=4.2 万元)‌4,或直接列式 4×(1+5%) 理解单位 1 的转化‌;‌纳税角色扮演‌:通过设计税务申报情境,学生需根据模拟收入计算应纳税额。如某摊位月收入 2000 元,按 5% 税率需缴税 2000×5%=100 元 ‌68,并讨论税收对农家乐发展的意义。这些活动通过具象操作强化知识迁移,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掌握百分数的核心应用能力‌。

3. 开展生活实践,内化所学知识

课后实践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生活化实践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建立、分解、联系和应用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内化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以三年级上册“校园中的测量 -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如校园“毫米侦探”行动‌:‌教师发布“寻找校园中的毫米级物品”任务,如铅笔芯厚度(约 )、作业本格线间距(1mm)‌,学生需要用直尺测量,记录数据并绘制“毫米地图”,标注物品位置及尺寸‌,通过对比 1mm 与1cm 的实物,强化 ”的换算关系‌;“分米走廊”测量挑战‌:学生要测量教室门框高度(约 )、课桌长度(约 1.2m⟩ ),需选择分米或厘米为单位‌,接着,小组讨论“何时用分米更合适”,总结分米适用于中等长度的物体‌:千米感知:规划校园环形路线( 200m/AA 圈),步行 5 圈感知 1km,记录耗时与步数‌。计算“从家到学校距离(假设1.5km⟩ )”,用千米为单位描述‌。结合体育课,分析跑道长度与千米的关系,制作“校园千米指南”‌。活动结束后,教师举办“测量博览会”,学生用报告册、模型或短视频呈现实践成果‌。通过生活化实践,学生将抽象单位转化为具身体验,实现“做中学、用中悟”的深度学习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生活化教学情境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秘密,强化他们的学习认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静: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 ).2024(02):73-75.

[2] 秦 杰 . 小 学 数 学 生 活 化 情 境 教 学 的 实 施 策 略 [J]. 速 读 ( 下旬 ).2020(0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