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樟
湘潭市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湘潭 411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政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不断涌现。绿色环保理念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日益凸显,要求工程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的质量标准,更要考虑节能减排、生态友好等因素。智能化建设趋势也促使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如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此外,民众对市政工程的功能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质量管理要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从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体验。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1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系层面
1.1.1 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全面、细致且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往往过于宽泛,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范、质量验收标准等未做出明确且详尽的规定。例如,在一些小型市政道路工程中,对于路基压实度的检测频率、允许偏差范围等没有清晰界定,导致施工人员在操作时无章可循,质量管理人员在验收时也难以准确判断。同时,质量管理制度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不能及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更新完善,使得制度与实际施工脱节,无法有效指导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1.1.2 监督机制缺乏有效性
监督机制在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但目前部分工程的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缺陷。监督主体职责划分不明确,不同监督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导致监督工作出现空白或重叠。监督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定期的现场检查,难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而且,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后的整改跟踪不到位,对于施工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缺乏持续监督,使得一些质量问题反复出现,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1.1.3 质量责任落实不明确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到监理单位等,各参与主体的质量责任界定模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各方往往相互推卸责任,难以快速准确地追究到具体责任人。例如,在工程出现结构裂缝问题时,施工单位可能归咎于设计不合理,设计单位则认为是施工过程未按要求执行,而监理单位可能称自身监督到位但施工单位未整改,这种责任不清的状况严重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进,也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与质量的提升。
1.2 人员层面
1.2.1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管理能力。然而,目前部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对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等理解不深入,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施工行为是否合规、质量是否达标。有些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在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协调上存在困难,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顾此失彼,影响整体质量。1.2.2 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施工人员是市政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质量意识对工程质量有着关键影响。但许多一线施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质量培训,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追求进度或节省成本,往往不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如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密实、钢筋绑扎间距不符合要求等,这些不规范操作极易埋下质量隐患。
1.2.3 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培训来提升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但目前市政工程建设行业普遍存在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而且,培训方式单一,多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培训和案例分析,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提升人员素质。
1.3 施工过程层面
1.3.1 施工方案不合理
施工方案是指导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文件,但部分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方案时,未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特点、现场环境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施工方案内容简单粗糙,缺乏详细的施工流程、技术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例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深基坑施工时,施工方案对基坑支护方式的选择、降排水措施等考虑不周全,可能导致基坑坍塌等严重质量安全事故。同时,施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
1.3.2 施工技术应用不当
随着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应用到施工中。然而,部分施工单位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操作不熟练、技术参数把控不准确等问题。例如,在采用新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时,对沥青的加热温度、摊铺厚度和碾压速度等关键技术参数控制不当,导致路面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不达标。此外,一些施工单位在新技术应用时,没有做好与传统施工技术的衔接,造成施工过程混乱,影响工程质量。
1.3.3 施工进度与质量协调失衡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进度与质量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两个重要因素。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追求政绩或尽早投入使用,往往不合理地压缩工期,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不得不牺牲质量。例如,在道路工程中,缩短混凝土养护时间,在强度未达到要求时就进行下一步施工,导致路面出现裂缝、断板等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施工单位过度强调质量而忽视进度,造成工程延期交付,增加工程成本,同样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4 材料与设备层面
1.4.1 材料质量把控不严
市政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材料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但目前部分工程在材料采购环节,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查不严格,采购人员可能为了谋取私利,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在材料进场检验时,检验手段落后,检验项目不全面,一些关键材料如钢筋、水泥等的质量指标未能准确检测。而且,材料储存与保管不善,导致材料受潮、变质等,进一步影响材料性能,从而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
1.4.2 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施工设备是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状态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效率。然而,部分施工单位对设备维护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长期使用后未及时进行检修和维护,设备磨损严重,精度下降,如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叶片磨损后,搅拌不均匀,影响混凝土质量。同时,设备操作人员对设备操作规程不熟悉,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缩短设备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质量安全事故。
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管理体系
2.1.1 构建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
建设单位应组织各参与方共同制定详细、全面且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内容要涵盖施工全过程,明确各阶段的质量目标、操作规范、验收标准等。例如,在道路工程中,明确路基、路面、排水等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检验指标及检验频率。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动态,定期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制度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2.1.2 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范围,建立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采用多元化的监督方式,除了定期现场检查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远程监控、物联网技术等,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监督能力。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对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监督不力的进行问责。同时,加强对施工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复查,确保质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1.3 明确各环节质量责任
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清晰界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与主体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责任。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追溯到相关责任人,并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各参与主体内部也应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负责的质量管理氛围。
2.2 提升人员素质
2.2.1 选拔高素质管理人员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招聘标准,选拔具备丰富市政工程管理经验、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人员。同时,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机制,激发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对现有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对素质不达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岗位或培训提升。
2.2.2 加强施工人员质量教育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通过开展质量讲座、技术交底会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质量意识。向施工人员详细讲解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使其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同时,树立质量榜样,对施工质量优秀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全体施工人员重视质量。
2.2.3 建立常态化人员培训体系
制定系统、全面的人员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涵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课堂教学、现场实操培训、在线学习、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对培训合格的人员颁发证书,作为其上岗和晋升的依据之一,确保人员培训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2.3 优化施工过程管理
2.3.1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方案前,要充分进行现场勘察,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周边环境等相关资料,结合工程特点、施工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详细的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3.2 加强施工技术指导与创新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建立技术咨询机制,当施工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技术支持。鼓励施工单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结合工程实际,研发和应用适合本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行业内成熟的先进技术,提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2.3.3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质量管控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进度与质量观念,认识到进度与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追求进度。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施工技术难度、资源供应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工期,确保施工进度计划科学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进度与质量的动态管理,当进度与质量发生冲突时,要以质量优先为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协调,如增加资源投入、优化施工方案等,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2.4 加强材料与设备管理
2.4.1 严格材料采购与检验流程
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采购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实地考察,选择信誉良好、产品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材料的质量标准、规格型号、验收方式等内容。加强材料进场检验,采用先进的检验设备和科学的检验方法,对材料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建立材料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发现材料质量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到供应商和采购环节,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4.2 规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施工单位应结合市政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全面且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在制度中,需明确界定设备维护保养的责任人员,细化到具体岗位与个人,确保维护工作责任到人。同时,精准规划维护周期,根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科学确定每日、每周、每月及每季度的维护时间节点。清晰罗列维护内容,涵盖设备外观清洁、关键部位润滑、运行参数调整以及潜在故障排查等项目,并详细说明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为维护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
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定期对设备开展全面检查,运用专业工具与检测手段,确保设备性能无虞。及时进行清洁工作,清除设备表面及内部的灰尘、杂物,防止其对设备运行造成影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润滑操作,选用适配的润滑剂,保证设备运转顺畅。根据设备运行状况适时调整参数,使其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迅速组织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从根源上消除设备运行隐患,全方位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要着重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集中授课、现场实操演示、案例分析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操作人员深入熟悉设备操作规程的每一个细节。要求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杜绝因图方便、赶进度等原因导致的违规操作行为。建立设备档案管理机制,详细记录设备从采购入库、投入使用、日常维护,到历次维修等各个环节的详细情况。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设备档案电子化,便于随时查阅与数据分析,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3结语
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深入应用,施工质量管理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质量风险预警和质量问题诊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在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推动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永强.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建筑科技, 2024, 8 (06): 39-41.
[2]史斌.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 6 (24): 112-115.
[3]文慧,刘义凹.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探析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 24 (14): 118-119.
[4]郭中静.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J]. 中华建设, 2020, (08): 46-47.
作者简介:陈樟(1991.01)男,汉族,湖南湘潭,本科,工程师,从事市政施工方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