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公司”培养现代档案管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周艳
四川省雅安市四川省档案学校 625000
摘要:信息技术新发展催生档案业态新变化,针对新的档案人才需求,依托档案管理专业创办三家校办企业,校企一体形成“双元双套、三层三师、四阶五能、塑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形成“三分”课程体系;三促三提高,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系统实训体系和实训场所,开发1+X“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填补档案行业职业证书的空白,开辟了一条“技能夯基、规范引领、课程保驾、证书护航”的特色育人路径,打通档案从业人员终身学习之路,将行业宗旨融入专业、课程、课堂,入耳入脑入心,共育现代档案管理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证书、育人
信息技术新发展催生档案业态新变化,针对新的档案人才需求,四川省档案学校档案管理专业依托创办三家校办企业,校企共建共享形成“双元双套、三层三师、四阶五能、塑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现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出“专业+公司”培养现代档案管理人才的新路径。
一、实施背景
(一)用人标准和教学标准脱节
2000年以前,四川省档案学校以招收高中生为主,就业主要面向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2000年以后,学校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企业。生源变化、学生去向变化,档案管理专业原有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严重错位。
(二)行业无准入证书,专业培养目标难确定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档案工作,其行业准入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并实施多年且效果显著,而我国目前尚无行业准入标准。档案行业多年来无证可考,某种意义上制约了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档案命名的学校,自主开发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职业技能证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过程
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综合改革的关键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档案管理人才。
1.“公司+企业”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政府、档案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组成的四川档案职业教育集团,开拓了校企合作新格局。集团共同决策组建理事会,由校长担任理事会理事长,企业代表担任理事会成员,共同拟定集团章程及管理办法。截止2021年4月,集团共吸引68家优质企业加入。经过七年的协同发展,在实现供需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继而先后开发文书档案整理、科技档案整理、人事档案整理、库房管理、档案数字化加工五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和1+X“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行企校协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方法,形成档案管理专业“三分”课程体系
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研究新时代档案岗位的核心技能并凝练出“X”,同时探索将科研成果、生产实际案例转化为生产性教学案例的方法,将北川档案抢救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承载教学内容的生产性教学案例,再将研发的“X”证书内容融入,实现课、证互嵌共生共长,构建分段、分层、分类“三分”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课程套餐。
(二)创新做法
1.创新校企一体协同开发课证共生、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校企协同,将典型岗位中的职业技能融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共育人才,实现课程开发与证书标准“互嵌共生”。随着行业技术迭代,蓝宇公司证书标准不断升级,学校课程体系动态更新并反哺证书体系,实现课程和证书的“互动共长”。学校将北川档案抢救研究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环氧乙烷熏蒸技术融入《档案保管与保护》《档案修复》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数字档案馆(室)系统、档案数字化加工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依托校企开发的证书、科研成果,探索形成开发课程技术。
2.创新点(课堂)、线(课程)、面(专业)、体(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学生忠诚度教育的模式
基于“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上”的关系,从课堂这个点、课程这条线、专业这个面到学校整体,采取“一课一案例、一门一重心、党史育忠诚、事事显德育”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实现“润物细无声”,创新点、线、面、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学生忠诚度,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形成独特的“点线面体”四层育人模式,为同类别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三、成果成效
(一)首证填补档案行业空白,推进了行业规范性
1+X“档案数字化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发布的第一张档案行业证书,也是全国档案行业第一张证书。两种类型的证书,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人社部发布的文书档案管理等5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证书,填补了我国档案行业职业证书的空白,推进档案行业规范性发展。
(二)开辟了一条档案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路径
校企共建“三维一体”档案职教社会培训模式,开辟了一条“技能夯基、规范引领、课程保驾、证书护航”的特色育人路径,打通档案从业人员终身学习之路。
四、经验总结
(一)对接行业、岗位标准,精准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校企共同制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二)开发证书、反哺教学,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研发1+X证书,将学校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性教学案例,将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三)师资共培、基地共建,培育现代档案管理人才
校企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为共育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郝亮,顾鹂鸣,林晓辉.基于校企共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焊接与切割,2021(9):89-91
[2]覃翠凤.农村职校涉农专业群“双向发力,三方联动,四阶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9):24-25
[3]高玮.应用物理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2021(9):68-69
[4]尹晶,王耀远.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7,8(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