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
梁龙
汝城县水利局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在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河道治理项目作为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关键举措,其重要性愈发显著。本文紧扣河道治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深入剖析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价值。通过详细阐述精细化管理在各阶段的关键作用、具体实施要点以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切实提升河道治理项目的质量与效益,推动其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河道治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1河道治理项目前期精细化管理
1.1 项目规划的精细化
1.1.1 多维度需求分析
河道治理项目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多维度需求分析,涵盖防洪、排涝、灌溉、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及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防洪排涝要结合水文资料与历史洪水数据,评估行洪能力,确定河道断面与堤岸加固要求。灌溉功能需调研农田分布与用水需求,规划取水口和渠道布局。生态修复要调查生态系统现状,明确修复目标,若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受损,应制定恢复措施。景观打造要融合自然特色与城市规划,满足居民休闲需求。通过多维度分析,确保项目规划能兼顾社会、经济与生态需求。
1.1.2 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
基于多维度需求分析,设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目标是规划精细化的关键。项目目标应遵循 SMART 原则,即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效性。水质改善目标,要明确如 COD、氨氮等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幅度,并结合河道自净能力、周边污染源治理情况,确保目标可达成;生态修复目标可设定为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提升河道植被覆盖率等量化指标;防洪排涝目标依据当地防洪标准,明确特定洪水频率下的水位控制、行洪安全措施;景观目标从景观多样性、亲水性设施建设着手,比如建设滨水步道、打造景观节点等。所有目标都应契合项目整体定位与区域发展规划,设定合理时间节点,便于项目实施时有效管理目标、把控进度。
1.2 可行性研究的精细化
1.2.1 全面的技术论证
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全面论证河道治理技术。工程技术层面,深入分析河道整治方案,如拓宽、裁弯取直、护岸工程等,综合地质与施工条件,对比不同方案优劣,选定最优。例如,针对软土地基护岸工程,对比重力式、悬臂式、板桩式挡土墙等结构,确定最佳方案。生态修复方面,考量水生植物种植、生态浮床设置、人工湿地构建等技术在本地生态环境的适用性,兼顾水生植物耐污性、气候适应性与生态兼容性。信息技术应用上,探讨运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水位,借助大数据处理分析监测数据,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撑,确保项目技术先进、可靠、适用。
1.2.2 精准的经济评估
精准经济评估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一方面,需细致估算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建设成本涵盖工程建设(土方、建筑、设备购置等)、前期(项目规划、可研、勘察设计等)及其他(征地拆迁、建设单位管理等)费用,估算时要考量物价波动、工程变更,确保准确性。运营成本则包含河道维护(堤岸、清淤、设备维修等)、监测、管理等费用。另一方面,要分析经济效益,包括灌溉、发电等直接效益,以及生态改善带动旅游、提升土地价值等间接效益。经成本效益分析,评估项目经济可行性,为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1.2.3 深入的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分析是确保河道治理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关键。分析时,需全面评估施工期和运营期影响。施工期影响主要有扬尘、噪声、废水,以及对河道生态的短期破坏,像水生生物栖息地受损、水土流失等。运营期则重点关注水质、生态恢复,以及对周边气候、水文的长期影响,例如水流、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的作用。针对这些影响,应制定环保与生态修复方案,减少负面影响,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河道治理项目实施阶段精细化管理
2.1 施工组织设计精细化
2.1.1 合理的施工流程规划
施工流程规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精细化的关键。合理规划能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提升效率与质量。规划时,需结合河道治理项目特点与现场实情,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先主体后附属的原则安排施工顺序。比如护岸工程施工前,要先完成河道清淤,以防清淤破坏已建护岸。同时,合理把控分项工程衔接时间,减少等待。像河道土方这类受季节影响大的环节,安排在枯水期施工,降低难度与成本。借助绘制施工进度横道图或网络图,可视化管理施工流程,明确关键节点与工期,确保规划科学合理。
2.1.2 资源配置的优化
优化资源配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精细化的关键。人力上,依施工进度与技术要求,合理安排人员数量与专业结构,配足管理、施工及特种作业人员,并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技术水平与安全意识。材料方面,按工程进度与消耗计划,提前采购、供应,选优质低价供应商,确保质量达标,合理控库存,防积压浪费。机械配置时,据施工特点与工程量,选性能佳、适配现场的设备,做好维保,保障正常运转。借此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
2.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精细化
2.2.1 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管控
原材料与构配件的质量直接关乎河道治理工程质量。管控时,应建立严格的进场检验制度,所有原材料和构配件进场前需提供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等证明文件。水泥、钢材等关键原材料,要按规定批次、项目抽样检验,合格方可进场。存放时,需采取合理措施,如水泥存于干燥通风处,钢材做好防锈,避免材料受潮、变质。构配件在工厂生产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督,保证尺寸、外观与内在质量达标。以此从源头保障工程质量。
2.2.2 关键工序质量监督
关键工序关乎河道治理工程质量,务必强化质量监督。以护岸工程为例,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砌体工程等均为关键环节。基础处理时,需严控开挖深度、宽度与坡度,保障基础承载力达标;混凝土浇筑要把控配合比、坍落度及浇筑温度,强化振捣,规避蜂窝、麻面等缺陷;砌体工程则应确保平整度、垂直度、灰缝厚度与饱满度符合规范。河道清淤环节,严格限定清淤深度和范围,清除淤泥与垃圾,提升行洪及水质。针对这些关键工序,通过设置质量控制点,采用旁站监督、抽样检验等手段,让工序质量契合设计与规范标准。
2.2.3 施工质量检测体系完善
完善的施工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测制度,明确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仪器,如混凝土强度检测仪、土工试验仪器、水质检测设备等,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检测频率和检测项目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测。除了常规的材料检测和工序质量检测外,还要加强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测,如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对河道整治后的断面尺寸、坡度等进行测量检测。同时,要建立质量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3 施工进度管理精细化
2.3.1 进度计划的详细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进度管理的依据,必须进行详细编制。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以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结合合同工期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将工程分解为若干个施工阶段和分项工程,明确每个阶段和分项工程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详细的施工进度网络图,确定关键线路和关键工作。
对于关键工作,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资源保障措施,确保关键工作按时完成。同时,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天气变化、设计变更、材料供应不及时等,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使进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通过详细编制进度计划,为施工进度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
2.3.2 动态进度监控与调整
施工进度监控是确保进度计划顺利执行的关键环节。建立动态进度监控机制,定期对工程实际进度进行检查和对比分析。采用信息化手段,如项目管理软件、远程监控系统等,实时掌握工程进度情况。将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如施工人员不足、机械设备故障、施工方案不合理等。
对于进度偏差较小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后续工作的资源投入、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进行纠偏。对于进度偏差较大,可能影响合同工期的情况,要及时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重新确定关键线路和关键工作,采取赶工措施,如增加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延长施工时间等,确保工程按时完成。通过动态进度监控与调整,保证施工进度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4 施工安全管理精细化
2.4.1 安全制度与责任落实
施工安全管理精细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班组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入场前安全教育培训和定期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和各部门、各人员的应急职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完善安全制度,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2.4.2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在河道治理施工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等,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对施工现场的危险区域,如河道边缘、深基坑周边、高处作业面等,要设置防护栏杆、安全网等防护设施,防止人员坠落和物体打击。
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对临时用电设施,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和管理,采用 TN-S 系统,做到 “一机、一闸、一箱、一漏”,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落实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
3河道治理项目后期精细化管理
3.1 竣工验收精细化
3.1.1 验收标准细化
竣工验收是对河道治理项目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验收标准的细化至关重要。在制定验收标准时,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以及项目设计文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各项验收指标进行详细规定。在工程质量验收方面,明确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如混凝土强度、砌体质量、护岸结构尺寸等的允许偏差范围。
在河道功能验收方面,细化防洪排涝功能验收标准,包括河道行洪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水位控制是否符合标准等;水质改善功能验收标准,明确各项水质指标是否达到治理目标;生态修复功能验收标准,如河道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是否恢复到预期水平、植被覆盖率是否达标等。在景观效果验收方面,对河道景观的协调性、亲水性设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等制定具体验收标准,确保验收工作有章可循。
3.1.2 验收流程规范化
规范化的验收流程是保障竣工验收工作公正、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在河道治理项目中,应建立严谨且清晰的验收流程,严格把控各环节。施工单位完成合同内容并自查达标后,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申请。建设单位收到申请后,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专家成立验收工作组。验收工作组先审查竣工资料,确保其完整、准确、真实,随后实地查验工程实体。依据资料审查和现场查验结果,验收工作组召开会议,对项目是否通过验收进行讨论表决。若项目存在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重新验收。只有项目完全达标,方可通过验收,出具报告,标志项目建设阶段结束。
3.2 运行维护管理精细化
3.2.1 长效维护机制建立
建立长效维护机制,是维持河道治理成效的关键。明确责任主体,可由地方水利部门、河道管理机构负责,或通过市场化手段委托专业运营维护公司。制定详尽维护制度与工作规范,明晰维护内容、标准、频率及考核办法。设立专项维护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水资源费征收、社会捐赠等渠道保障资金。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维护工作,涵盖任务下达、执行反馈、设备使用等信息,提升管理效率与透明度。此外,加强与周边居民及公众的沟通协作,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营造全民参与的河道维护氛围。
3.2.2 设施设备维护管理
河道治理项目中,堤岸、水闸、泵站、监测设备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河道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因此,要为这些设施设备建立详细档案,记录设备型号、购置时间、安装位置及维修记录等关键信息,并制定定期巡检计划。例如,对堤岸要定期排查裂缝、塌陷与渗漏,及时修复加固;水闸和泵站的闸门、启闭机、电机等设备,需检查运行状况,做好保养维护;水质监测仪、水位计等监测设备,也要定期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此外,依据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与磨损程度,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及时更换老化、损坏设备,提升运行可靠性。
3.2.3 水质与生态监测
水质与生态监测是评估河道治理成效的关键。通过在河道不同断面、功能区设点,定期采集水质样本,检测 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常规指标,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指标,同时利用在线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水质动态。生态监测则聚焦水生生物种类、数量、群落结构,以及水生植物生长、覆盖情况,以评估修复效果。数据分析能及时揭示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推动河道生态持续向好。
4结语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河道治理项目精细化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应加强对实际项目案例的跟踪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和管理理念在河道治理项目中的应用,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河道治理项目的管理水平,为实现我国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俊彦. 河道管理精细化的探讨和思考 [J]. 居舍, 2018, (11): 153+186.
[2]滑伟,滑端科. 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J]. 治淮, 2015, (03): 33-34.
[3]曹仙桃. 河道工程管理工作的特征和特点以及精细化管理模式 [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 (05): 416.
[4]初福林. 河道工程精细化管理途径探讨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2): 181.
作者简介:梁龙(1988-)瑶族,湖南汝城,本科,工程师,从事河道管理、中小河流治理、涉河建筑审批、河长制工作等工作